□王志高
又到“金三银四”招聘季,不少务工者希望通过兼职做副业,以增加收入。不过,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用正常的兼职岗位,如手工活、配音、短剧推广等吸引求职者,将其引入刷单或其他骗局,使得不少想做“副业”赚外快的务工者“被套路”。(3月14日《工人日报》)
众多受害者中,邓女士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她想通过有声小说和短剧配音兼职贴补家用,却在短短4天内被骗66万元。诈骗分子先用小额佣金让她放松警惕,接着诱导她参与所谓“标榜”任务,要求其不断充值游戏币。最终,邓女士不但没赚到钱,反而倾家荡产。小敏也有类似经历,完成小额任务后,被诱导大额转账,损失1.5万元。回顾这些案例,能清晰看出网络兼职诈骗的惯用手段:先用小利诱惑,再实施大额诈骗。
随着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诈骗分子手段日益翻新,令人防不胜防。从打着“带薪培训”旗号,诱导受害者不断投入资金的骗局,到以“刷好评返现”为幌子的诈骗套路,都是利用了务工者对高薪兼职的急切渴望心理。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兼职诈骗潮,务工者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陷入骗局呢?首先,一定要牢记“四不”原则:不轻信任何看似诱人的兼职信息,尤其是承诺超高回报的;绝不轻易转账,涉及资金交易时务必高度警惕;不随意透露个人隐私信息,防止被诈骗分子利用;不贪心,别被眼前小利冲昏头脑。其次,寻找兼职工作时,优先选择正规、知名的招聘平台,尽量在平台内完成所有沟通与交易。若招聘者要求下载不明来历的软件,或前往第三方平台交流,务必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诈骗前奏。最后,若不幸发现被骗,要立刻保存好与诈骗相关的所有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并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争取挽回损失。
网络兼职诈骗泛滥,既凸显出务工者在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上的不足,在信息不对称下处于弱势,也暴露了相关部门在网络监管方面的漏洞。招聘平台作为连接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桥梁,理应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入驻企业资质的审核,从源头上为求职者筑牢安全防线。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加大对网络诈骗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务工者的防骗意识和识别诈骗的能力。
本应是务工者求职增收黄金期的“金三银四”,却因网络兼职诈骗的猖獗,成了许多人不堪回首的过去。只有务工者自身提高警惕,相关部门强化监管,招聘平台积极作为,才能驱散网络兼职领域的诈骗阴霾,让这片本充满希望的增收空间,真正成为务工者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