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西南科技大学)
3月14日,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犯罪嫌疑人把有毒有害成分——西布曲明添加进咖啡里,再包装成可以快速减肥的“瘦身咖啡”在电商平台上出售。有消费者购买、服用后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3月26日 央视新闻)
该事件的曝光,揭开了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肥胖危机与畸形审美夹击下的集体焦虑。目前,肥胖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37%。肥胖不仅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然而,部分人在减肥过程中妄图走捷径的心态,常常被一些不良商家所利用。他们打着“快速减肥”的旗号,将含有违禁成分的“瘦身咖啡”推向市场,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根据调查,“瘦身咖啡”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犯罪团伙利用社交媒体编织“躺瘦神话”进行售卖,伪造防伪码、虚构资质,甚至将快递标注为“玩具”来逃避监管。
其实,“瘦身咖啡”的流行,本质上就是一场由社会审美霸权、不良商贩逐利本性与监管滞后共同催生的“慢性谋杀”。一方面是社会对“白幼瘦”审美的病态追捧。部分人为了“白幼瘦”走捷径,盲目减肥,相信所谓的“速效减肥产品”,缺乏理性的判断力,从而成为了不良商家的“猎物”。另一方面在于商家的逐利本性。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一些商家选择铤而走险,生产销售不合格甚至有害的产品,以达到盈利的目的。此外,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也使得这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想要破解“瘦身咖啡”困局,需重塑社会对美与健康的认知。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摒弃畸形审美观念,认识到健康的美从不局限于尺码,亦或者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选择科学、健康、安全的减肥方式。对于国家而言,应当通过技术赋能全链条监管,落实电商平台责任,并加速推进“健康体重”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例如,普及社区运动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推广科学食谱等。
欲速则不达,与其让“瘦身咖啡”透支生命,不如让运动塑造健康的身体。也许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秤丈量健康,用包容的眼睛凝视差异时,我们也会发现,拒绝“毒咖啡”的勇气,恰恰始于对真实自我的温柔接纳。
来源:红网
作者:李凌云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