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芊旖(宁夏大学)
3月25日,国家博物馆的一款文创“凤冠冰箱贴”,迎来高光时刻,上市仅8个月,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全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过亿。这款小文创,被众多观众和网友称为全国文创冰箱贴的“天花板”,创下国家博物馆近20年来单品销售纪录。(3月27日 央视网)
“冰箱贴是年轻人的到此一游”登上热搜,国博凤冠冰箱贴的爆卖更引发热议。这不仅是消费现象,更是年轻人用“小而美”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热爱。笔者认为这一风潮背后藏着三重深意——它是旅行的情感锚点,是文化自信的轻量化表达,更是社交时代的身份标签。
旅行记忆的“情感压缩包”。年轻人为何执着于冰箱贴?因为它以最低成本浓缩了旅行体验。相比以往在景点石碑前的“剪刀手打卡”和大包小包的特产,冰箱贴更符合当代年轻人“重体验、轻负担”的生活方式。一枚凤冠冰箱贴背后,可能是凌晨排队抢购的趣事,或是与文物“隔空对话”的感动。正如网友调侃:“买不起机票去巴黎,但能买埃菲尔铁塔冰箱贴啊!”这种“微收藏”既节省空间,又承载情感,成为回忆的实体化符号。大学生群体尤其青睐这种形式——预算有限,但精神需求丰沛,冰箱贴恰好平衡了两者。
文化自信的“青春解法”。凤冠冰箱贴的火爆,本质是传统文化IP的胜利。年轻人排长队抢购的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对文物的情感投射。花丝、点翠等工艺通过冰箱贴走入日常生活,让高冷文物变得可亲近。这种现象印证了年轻人的文化态度:他们拒绝说教,却愿意为有故事、有审美的文创买单。国博将文物元素转化为时尚设计,高校里汉服社的蓬勃发展、传统工艺手作课程的广泛流行,都表明年轻人正用自己擅长的轻量化、趣味化方式,接续文化根脉。
冰箱贴上的“人设经济学”。在社交媒体时代,冰箱贴成了年轻人的“沉默朋友圈”。晒出冰箱贴合集,既能展示“旅行达人”身份,又暗含审美品位。凤冠贴的稀缺性更赋予其社交溢价——拥有者无形中贴上“文化爱好者”“潮流先锋”标签。这种心理与大学生热衷收集盲盒如出一辙:通过物品建构个人叙事。而厂商的饥饿营销(如限量发售)恰好击中年轻人“怕错过”的心态,形成“越难买越想要”的循环。
冰箱贴风潮看似微小,却折射出年轻人对生活仪式感、文化认同与社交表达的复合需求。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未必需要宏大叙事,也可以藏在日常的“小确幸”中。下次打开冰箱时,或许那些五彩斑斓的贴片,正悄声诉说着你与世界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张芊旖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