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琳(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一则“父母用AI自行问诊险误孩子病情”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称,95后新手家长在患儿反复咳嗽与发热时选择了向AI问诊,并且在AI判定患儿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后自行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最终导致病情延误。患儿被送至医院时被确诊为病毒感染肺炎,并由于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儿科医疗团队为患儿制定了精准的诊疗方案,最终康复出院。(3月28日 《广州日报》)
在AI热的背景下,各类AI问诊平台逐渐出现,它们被塑造成电子时代下包治百病的“华佗”,不仅能让看病更加便捷,似乎也能攻克各种疑难杂症。
不过,AI问诊真的是“万能药”吗?对此,“险误孩子病情”的结果给出了否定答案。本质上,“AI问诊”是基于算法的运行与对大数据的比对分析,若算法存在漏洞或数据稍有偏差,其给出的诊断结果就可能差之千里。面对较为复杂的病情,AI显然无法对患者身体进行深度检测,获取精确的各项身体指标数值。而没有这些数据,AI就难以对病情进行精准运算,问诊结果自然得不到保障。此外,AI缺乏临床经验,无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判断,更无法像真人医生一样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由此,专业医疗体系的价值不可被忽视。
医生作为专业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凭借多年苦读积累的医疗知识和无数次临床实践获得的丰富经验,得以对患者的复杂病情进行精准判断。这种AI所缺乏的丰富经验,不仅能让医生从细微之处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还能使其在综合各类因素后,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医生作为人的温度是AI无法模仿的。医生能够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候,及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不仅能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在彼此间建立起坚实的医患信任。
此次AI问诊险误病情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AI问诊热持续升温的当下,只有让专业医疗占据主导地位,让AI充当辅助角色,才能真正筑牢患者健康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黄爱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