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刻新闻
—分享—

□段文金晶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有媒体报道乐事薯片含有TBHQ致癌添加剂引发热议。3月28日,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龙鑫向媒体介绍,“TBHQ是一种叫做特丁基对苯二酚的人工合成油溶性抗氧化剂,可以达到延长食品保质期的作用,国家规定食品中TBHQ的最大添加量为0.2克每公斤,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患癌风险”。(3月29日 光明网)
在信息传播快速的今天,一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谣言,很容易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医师提醒长期过量摄入 TBHQ 会增加患癌风险,经网络传播后,却变成“乐事薯片被曝含有 TBHQ 致癌添加剂”。这是典型的制造公众焦虑、吸引流量的伪科普事件。在乐事薯片事件中,当伪科普视频抛出“薯片添加致癌添加剂”的说法,很多人不假思索便信以为真,还充当谣言传播的“扩音器”,将不实信息广泛传播。
事实上,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作为抗氧化剂,可在膨化食品、油炸面制品等 11 种食品中添加,最大使用量为0.2 克 / 千克。这表明,只要在限定范围和用量内使用,TBHQ的添加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然而,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他们往往对权威信息视而不见,反而被披着“伪科学”外衣的谣言蛊惑,不自觉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者。
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随着食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食品添加剂等专业术语进入大众视野。在流量经济的驱使下,部分社交媒体账号为了吸引眼球,打着食品安全科普的幌子,通过夸大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来获取流量,甚至形成了谣言营销的黑色产业链,对谣言明码标价。
食品安全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一则谣言的传播,不仅会干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正常工作,冲击相关行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引发社会层面的信任危机。持续的伪科普谣言,会让食品安全陷入“狼来了”的困境,加剧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对立。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底线,捍卫这条底线绝不能依靠谣言。从“塑料紫菜”“注射西瓜”到“致癌薯片”,每一次“舌尖上的谣言” 狂欢,都在消耗公众对科学普及的信任。只有培养公众用科学的方法辨别伪科普中的不实信息,用理性思维化解食品安全焦虑,才能真正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毕竟,构筑食品安全防线,需要的是科学认知,而非被伪科学包装的谣言。
来源:红网
作者:段文金晶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7/74/1482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