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收到近120万份简历!”这不是企业炫耀的资本

来源:红网 作者:杨畅 编辑:汪敏星 2025-04-08 16:52:36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杨畅(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中核集团发布一则招聘推文“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并且配上“星星眼”表情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官微发布《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回应称,人才是第一资源,中核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以期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特长、意向的精准匹配。

短短一句话,配上庞大的数字,看似是企业实力的彰显,也折射出某些企业在人才观念上的认知偏差。当企业以简历数量为荣时,是否想过,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个求职者的期待?每一张简历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具体的梦想。求职者的数量,何时成了企业炫耀的资本?

面对求职困境中的年轻人,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企业的责任不应止于“筛选”,更应在于“培育”。招聘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真正的企业荣耀,不在于多少人“求而不得”,而在于让每一个人才“得其所哉”。企业应当优化筛选机制,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让招聘成为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帮助年轻人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用冰冷的筛选标准否定他们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强调“寻找同路人”的诚意,福耀玻璃“匠人计划”注重技能传承,这些案例展现的才是健康的人才观:招聘不是施舍,而是共同成长的邀约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建多方责任共同体。政策层面应鼓励职业教育、灵活就业,为年轻人拓宽赛道;社会层面需打破“唯学历论”的桎梏,认可多元化的成功标准;而企业,则应更多展现对人才的尊重,建立更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近120万份简历,不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战绩”,而应是求职者在职场上闪耀的人生。

当企业不再把简历数量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转化为对年轻人的理解与支持;当招聘不再是冰冷的筛选,而是充满共情的双向选择,就业市场才能真正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来源:红网

作者:杨畅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90/148534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