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雅婷(湖南科技学院)
5月8日,衡阳祁东市民李女士反映称,自己女儿在某短视频平台追星时,误加骗子QQ,被骗转账14000元。目前她已报警求助,希望能挽回被骗钱财,也希望提醒其他市民谨防上当。(5月8日 《潇湘晨报》)
目前,一些未成年人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尤其在追星、游戏、动漫产品等方面此类案件频发。这起看似普通的电信诈骗案,实则暴露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存在漏洞。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诈骗者精心设计的“明星福利群”“粉丝见面会”等话术,恰恰击中了未成年人情感需求旺盛与认知不足的软肋;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便捷化的另一面,是资金操作门槛的降低,未成年人往往在无意识中完成大额转账。因此,在数字化生活已成常态的今天,如何为青少年构建有效的网络“防火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防范此类事件,不能仅靠事后的求助追回损失。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需要转变面对“技术代沟”的消极心态。现实中,不少家长将手机交给孩子后就放任自流,既未设置支付权限管控,也缺乏日常的风险教育。建立“数字家规”、定期检查网络行为、开展案例警示等举措,都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学校教育的角色同样不可替代。当前网络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停留在“不轻信、不转账”的口号层面。教育相关部门应当将反诈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通过模拟诈骗场景、分析话术套路等互动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平台企业也必须承担起技术防护的社会责任。短视频平台在内容推荐算法中,应嵌入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对涉及金钱交易的粉丝群组进行特别标注;支付平台则需完善未成年人交易识别系统,对非常规大额转账设置生物识别等多重验证。
只有当每个环节都筑牢自己的防线,才能让青少年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远离网络陷阱的威胁。同时,我们更应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认知:真正的偶像,永远不会让粉丝通过转账来证明喜爱;真正的喜欢,也永远不会靠砸钱多少来凸显。
来源:红网
作者:柳雅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