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彻查张曙光贿选院士巨资让谁害怕了?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叶鹏 2013-09-30 00:12:24
时刻新闻
—分享—
  据央视消息,对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以参评院士为名所贿的巨资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司法机关正在进行调查。多位院士近日接受采访认为,需改革中国院士制度,将院士恢复为终身荣誉,而不再是“终身特权”,那么评选中的潜规则就能自动消除。院士们希望对张曙光贿选案一查到底。(9月29日《新京报》)
  
  据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法庭上供述,当年收受企业2300万元,是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张曙光的一席话,引发舆论哗然。中科院次日发声明称,张曾两次参评落选,未曾收到过与张“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然而,让公众感到疑惑的是,中科院说“未曾收到投诉”,能证明张曙光未曾花钱么?
  
  新京报记者有一个调查,张曙光的确曾为“组织科研成果”花费。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在接受调查时曾称,“2008年7、8月,张曙光找我去他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准备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组织科研成果,让院士们了解他的成果,还要打点评审,需要一些费用。”
  
  不仅如此,两年多前,新京报记者还曾接到张曙光参评院士存在造假的举报,张曙光申报中科院院士材料中的部分个人专著,涉嫌由专家团队完成,涉及铁道部、南车集团四方股份公司、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6个单位30人,职务职称涉及副司长、副处长、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
  
  可见,中科院虽然未曾收到过与张“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但张曙光的确为参评院士进行了运作。庞大的专家团队不可能义务劳动,还有评审专家们也需要打点。虽然2009年张曙光参评院士再次落选,据接近中科院评审工作组的一位老干部透露,“最后投票阶段,张曙光只差一票”。如此说来,张曙光的工作还没做到家。
  
  张曙光敢于承认参评院士需要花钱,颇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味道。他的这番话,暴露了院士评审中的潜规则——参评院士不但要看学术成就,还要打点各路神仙。这也是院士评审屡受诟病的主要原因。“烟草院士”谢剑平的当选,引起控烟机构和公众的愤怒;2011年,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在院士增选中落选,引发各方关于院士评选黑幕的猜测;2012年,清华生科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落选院士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充满戏剧色彩的是,今年4月,施一公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饶毅和施一公是当事人,他们曾在《科学》杂志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院士评选到底有没有潜规则?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曾经透露,在2011年增选过程中,“发现个别候选人违反了纪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也曾透露,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义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
  
  张曙光的话是真是假,一时不好定性。但是,要搞清楚张曙光这番话的真假其实并不困难。张曙光既然已经交代了院士评审需要花钱,司法机关已经介入调查,2300万都花在了谁身上,答案不久就会水落石出。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9/30/31581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