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努力可谓执着,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史上第一家提出“汉语纯洁性”问题的媒体就是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提出了“语言的纯洁健康”标准,这是针对当时“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而言的。一家媒体一以贯之坚持一个观点,60多年来不曾改变令人敬佩。小时候语文老师就教育我们,中文和英文不能混合来用,有的语文老师对这一标准的执行非常苛刻,出现英文的作文一概评为不及格。学生时代还中英不混用的你,为何现在要背叛你的语文老师呢?
支持中英混用的观点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有些英文表达言简意赅,用起来方便快捷。这一点我也不能同意,如上厕所的地方,放着好的汉语不用,非要说WC,其实就读音来说,说“WC”未必比说“厕所”更简洁,并有可能给老年人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他们要碰壁多少次,才会知道厕所和WC是一回事。语言是为了交流,英汉夹杂的语言未必真的有利于沟通。有次,我妈妈留言给我说:“爱派放在包里了。”我想了一会才明白那是说iPad。外来词是会对汉语造成影响,如sofa音译成沙发,hardware直译为硬件,汉语并非排斥外来词,只不过有个翻译转化的过程,音译和直译扩充了汉语的词汇库,这是一种正向的影响。但现在图省事“零翻译”,iPad直接拿来主义,就是负向的影响,的确伤害了汉语的纯洁性。
法国曾试图通过各种立法来维护法语的纯洁性,希望重新获得被英语取代的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在文化保护意识很强的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是很开放的,日文自身就是借鉴了汉语的书写规则,对待多数外来词汇更是直接使用音译片假名来标记。同时,中文的哲学、经济、纪律、理论、资本等词汇也是直接移用的日语词汇,而这一借鉴的过程并没有伤害汉语的纯洁性。强调语言纯洁性不是排外,也不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只是别为了图省事坏了传统和规范。现在汉语乃至全世界的语言吸纳了阿拉伯数字,成为一种规范,数学运算的场合自然没必要把1写成壹。
曾几何时,上海人还对洋泾浜英语津津乐道,会讲英语似乎是身份的象征,在汉语中夹杂着英语词汇,被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人士,优越感油然而生。靠中英混杂的表达方式来赢得尊重或认同感,其实也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从汉语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上来说,汉文化正走向世界,如果在本民族内部的语言都不能保证顺畅的交流,那么又何谈走向世界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化,首先必须很好的保证自身的完整性和规律特点,维护汉语纯洁性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文/普嘉
来源:红网
作者:普嘉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