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可贵,但因为人知道思想的本质是不安,在面对现实时,人往往舍弃这种可贵。走在路上,有很多人同行,你会觉得安全踏实。相反,一条没有很多人走过的路,你会顾虑重重。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挑战,不妨跟着心走,风雨兼程,绽放人生。
近日,一名叫闫隽永的18岁女孩引发关注,她因一部电影立志学心理学,父母反对,但动摇不了她决心,凭借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最终被剑桥大学录取。
对于曾经被父母反对学新闻学的我,看到这条消息,有很多感受与体悟。因为看书、写作,我从小就喜欢文字,初中时发现自己对时事新闻感兴趣,高中时看了柴静的《看见》,让我更加坚定成为一名记者的决心。
2014年夏,我高中毕业,考了个还不错的成绩。意料之内,为选择专业和大学的事,我和父母在家争执折腾了几天。父亲建议我学法学,说律师职业练习口才,好就业。母亲建议我学中医针灸,说医生职业稳定,适合女生。意料之外,最终,我填报的第一专业为新闻学。直到今天,我都很感谢我的父母,尊重了我当初的选择。
不否认,在中国复杂的现实社会里,不少孩子还不了解自己兴趣,孩子兴趣往往妥协于父母意愿,这就导致孩子兴趣与父母意愿容易游走在两个灰色边缘。一方面,对于中国的部分父母,只要孩子出现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他们必然会全面鼓励、支持、促其发展,因为遵循着“兴趣是孩子最好老师”的信条。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部分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舒适的温床,只为让孩子走上一条看似顺利、利弊分明的道路,因为过来人知道凭兴趣而活可能会失败。
如果把孩子兴趣比作一支箭,从不谙世事到积累中靶经验,是一个过程。如果把父母意愿比作一张弓,从绷得太紧到有的放矢,也是一个过程。父母做任何事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就像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如阿拉伯诗人纪·哈·纪伯伦说,父母用尽力气将孩子拉开,只为孩子可以走得又快又远。
正因如此,在我看来,孩子兴趣与父母意愿本身是不矛盾的。想让孩子有益成长、兴趣快乐发展,必须让阳光照进孩子心头,这份“阳光”即适当引导孩子兴趣,不一味推崇或打压,而是父母可以就兴趣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是否有信心、有能力为梦想奋斗。
孩子兴趣与父母意愿应该相辅相成,发挥好“箭”和“弓”的作用。只有为孩子兴趣与父母意愿做加法,让孩子知道有了兴趣就要全力以赴,父母明白意愿体现在给予适当帮助上,才能解决一些孩子即便明确志向,但因困难止步不前的问题。
做一个好的父母,有自己的意愿,却不随便给予孩子,更多时候给予孩子爱,让孩子勇敢坚强。因为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所以让孩子乘风飞翔。当途中遇到大风大雨时,父母只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对他们说,“我们在你旁边,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文/王雅蝶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雅蝶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