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舶来的洋节未必真是劫

来源:红网 作者:文峰 编辑:夏熊飞 2016-11-02 00:01:45
时刻新闻
—分享—

  这两天,有关万圣节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据说,台湾一位小女孩扮演无脸男,由于扮演得过于逼真,竟然吓坏了周围的孩子,不敢和她玩,她走红网络。而在内地各大城市,很多父母也将自己的孩子加以打扮,热热闹闹地过起了这个洋节。不过,在一片“神魔乱舞”的狂欢之后,也有一种声音甚嚣尘上。有评论者说,这种洋节现象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入侵,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去接触这些舶来品。

  显然,这种担忧的立场是善意的。然而,在细细推敲之后,我们会发现它可能缺乏逻辑支撑。首先,如果这是文化入侵,那就是说,它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破坏作用。可事实并非如此。你看,在现实中,孩子们过万圣节可能就是求新鲜,其热情程度显然比不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佳节。很多孩子之前过了某个洋节,但到了小学就不过了。他们只是为了玩乐。因此,与其说他们在过洋节,不如说是玩洋节。这就好比,孩子们在吃完月饼之后,品尝了一下比萨,然而,月饼年年都会吃,但比萨吃过了,可能就不再吃了。它只是说明,今日的中国更加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休闲方式更加多元。

  也许还有人说,洋节过火,会造成文化不自信。其实,文化自信是个内生的东西。我不相信中国文化有那么脆弱,会因为舶来的洋节而抱恙病危。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熏陶,中国文脉传统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正如学者陈之藩先生在《剑桥倒影》中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 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可见,文化传统是时间催化凝聚的习惯,一个民族要养成这种习惯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改变习惯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你看,现在很多华人即使身处国外,心中都有本黄历,中国传统佳节是必过的。

  不仅如此,我们中国的文化也已经走向世界。比如,孔子学院就在很多国家生根,并引发中国风。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不仅出现在唐人街,而且出现在不少西方家庭里。在中国,我见过很多家长给孩子讲过中国传统佳节背后的故事,却没见过他们和孩子谈论圣诞节或者万圣节的文化渊源。事实上,很多父母对于这些舶来的洋节,本身也是知之甚少。

  因此,万圣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与其说是节日,不如说是城市家庭的休闲选择,是家长陪孩子互动的一种休闲方式。在中国,它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因为人们对这种洋节的文化来源并不感兴趣。家长,只是想让独生子女多一些知识,多一些和班级群体接触的机会。商家炒洋节,为了圈钱,在自媒体上抛出一些概念,那更没文化味,只有商业味。

  这些年,我们见过摩托车大军“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春节表白。相反,在城市之外,却看不到万圣节等洋节的影子。因此,传统佳节与舶来的洋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差距是自不待言的。

  当然,自信不是自我膨胀、目空一切。在整个世界文化版图里,我们确实要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因为文化帝国主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坐拥文化传播优势,它们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企图将世界多元的文化格局变成自己单一的文化优势格局。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将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分为四个层次,即“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现代性的批判”,他还指出,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存在文化帝国主义,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不过,在文化这个事项上,我们要明白,担忧不是杞人忧天,但应对隐患不能多端寡要。否则,反倒是不自信的体现。不管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个体而言,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客观认知坐标系。客观地认知自己,客观地认知外界的环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空洞自信。应对文化入侵,我们可以主动设置议程,去弱化这种渗透。但与此同时,也要知道,舶来的洋节未必真是劫,我们要相信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相信人们在佳节看中国传统文化表演时,起立鼓掌的声音。

  文/文峰

来源:红网

作者:文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1/02/412390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