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辉瑞公司宣布7价肺炎疫苗在中国全面退市。此后一年半至今,儿童肺炎疫苗在国内处于“断档”状态。近日,辉瑞公司宣布,该公司生产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已获国家食药监总局上市批准,弥补了自去年7价肺炎疫苗退市以来,2岁以下婴幼儿肺炎疫苗空白的局面。(11月3日《北京青年报》)
这年头,物质资源及商品都极其丰富,基本上在绝大多数常规消费领域,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与空间相当大,极少出现花钱买不到东西或找不到替代品的情况。但有一个领域,经常出现短缺、断货的情况,消费者或根本买不到,或必须接受经市场炒作的天价。这个领域就是药品领域。近年来,常有类似报道见诸报端,或者某样药品稀缺,消费者百寻不得;或者某样药品因稀缺而被商家提价,消费者不得不支付天价来购买。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药品往往是救命药、必备药、刚需药,是不可替代的。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商品丰富的原因何在。一般来说,商品极大丰富,不外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技术的进步,二是市场竞争机制。二者可谓缺一不可。技术的进步使得商品的原材料供应充足,生产无技术障碍;而市场竞争机制则解决了激励、资源配置及销售的问题,可将投资转化为利润,使得商品生产者有利可图,有投资生产的动力及欲望。
既然如此,那么药物商品稀缺,也当从这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首先是技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药物技术固然是一个问题,但并非主要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出现的药品短缺问题,往往是生产者断供所致,也就是说,并不是生产者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者不愿意生产,拒绝生产。由此来看,相关的技术恐怕是有的,而生产者不愿意继续生产,原因无非是这种药物无利可图,或者说药物的利润远未达到生产者的预期。而这,就要在市场机制中寻找原因。
药品市场,是我国一个相当特殊的市场。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一方面,许多药品的定价权由政府掌握,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药品的市场销售机制异常复杂,销售环节多。政府定价,不仅要考虑政府税收的问题,也要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及社会影响的问题;市场销售机制复杂,销售环节多,就意味着分享药品利润的主体多,举凡生产者、中间商、政府、医院乃至具体的医生都需要从中分一杯羹。二者结合起来,就往往形成生产者从药品销售中得不到多少利润的情况,所获取的利润甚至无法补偿生产成本,生产者也就丧失了继续生产的欲望。再者,这样的状况也导致药品生产者没有投入研发的意愿,进而导致市场无竞争,消费者无替代品可选。
由此看来,根本的症结,还在市场机制及销售渠道。市场机制不畅,销售渠道堵塞,利润被层层侵吞,即便消费者以高昂的价格购买药品,反馈到生产者手中的利润依然不多。一方面,消费者不得不接受高药价,另一方面,生产者的利润又无法补偿其投入。这样的矛盾导致消费者、生产者乃是整个行业的多输局面。
所以,要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还是要从重塑市场机制、畅通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具体而言,精简销售环节中的层层“拦路虎”,改变医院及医生的收入高度依赖药品销售的局面,降低政府与民与商争利的冲动,将政府的行政调控手段从指导定价转到完善医保制度上,庶几方可以激活市场、强化竞争,令生产者感觉有利可图,从而增加供给、投入研发。否则,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恐怕是无法解决药品供给短缺的问题的。
文/岳乾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