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航拍中国》,给灵魂唤醒的机会

来源:红网 作者:文翠芳 编辑:林旻煜 2017-02-19 00:04:17
时刻新闻
—分享—

  如果你问我最近有没有好看的大片,那一定不是好莱坞大片,我一定会向你强烈推荐《航拍中国》。央视的这部开年大片给人们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中国。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的呈现方式——这是一部隔着屏幕,就能感知微风、河流、花开的纪录片。该片是我国首部全航拍纪录片,它以全新的视角为世人勾勒出了另一个美丽中国。对此,豆瓣评分高达9.2分!而上一个创造过如此辉煌成绩的纪录片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了。

  《航拍中国》第一季共6集,目前暂更新了4集,观众看的是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余下的2集。该片受到如此好评,自然有其道理。就和人的成功一样,背后总有你想不到的辛苦和令人敬佩的智慧。

  《航拍中国》第一季就耗时一年,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而航拍本身也有很多技术难度。

  但是最后《航拍中国》呈现出的画面简直不要太美,每一帧都可以是超高清无水印的壁纸。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被活泼有趣的文案娓娓道来,不少看了《航拍中国》的观众都表示“对祖国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热爱”,那是分分钟跪下想唱国歌的节奏,单是看片头,就让人振奋不已。这一切都凝聚了主创人员的匠心。

  的确,近年随着优秀纪录片的热播,更多的人对国产纪录片多了几分期待。但其实相比近些年发展如火如荼的竞技真人秀栏目,我国的纪录片实则长期处于孤芳自赏的小众状态。而曾经依靠大手笔制作,虽也有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片子,如《大国崛起》《故宫》等,但它们似乎只是单纯的“大”片,这些有着行政命令和意识形态的严肃题材的片子在高度市场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掀起的收视浪潮还是太小了。莫非国字牌的纪录片就真没出路?果真不受人待见?

  可是看《航拍中国》,再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记住乡愁》《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大型日播节目《远方的家》这些同样带着“国家形象”牌子的片子,却吸引了不少观众。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片子对中国进行的虽然是多个维度的展示,但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拍摄理念越来越创新,内容制作越来越接地气,并且这些片子播出后,即使是散发的余温也是久久弥漫在各大社交平台,为人乐道。

  这使得片子有了生命力,甚至还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比如各地一波又一波的舌尖热以及对故宫匠人工匠精神的讨论等,这极大地凝聚了国人的向心力,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在觉醒的路上越走越远。可见好的纪录片既可塑造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又能繁荣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提高了社会效益。如此说来,不能不重视这样的纪录片的制作。

  事实上,多数传统记录片不受观众喜欢,主要是在呈现的时候没有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因其冗长的叙事、沉闷的气氛,从制作伊始就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普通人有看的心却没看的情,纵然是下了大手笔,在泛娱乐化时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回味近些年优秀的纪录片,我们可以发现,好的片子都在把受众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作为一个硬杠杠来把控对视频内容的制作,希望以此撬开以往国产纪录片在人们心中枯燥乏味如同鸡肋一般的印象。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有如此令人震撼的“舌尖效应”,是因为除了采用更加细腻先进的拍摄手法,还让普通百姓走上荧屏成为主角,用平凡的家庭生活来叙述国家发展的点滴。一道美味牵扯出一个家庭,每个观看此片的中国人都能和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看《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流下的不单是口水还有泪水。也因此,它的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

  细细想想如今优秀纪录片呈现出的种种变化,事实上也正好契合了国家发展,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往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命运和小情怀微不足道,但其实这是世间最温暖也最珍贵的东西。欣喜的是,而今我们在政策的制定中正越来越多地嵌入对人性的思考和呵护,我们对百姓生活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如同好的纪录片对受众心理的研究,这里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彰显。

  曾几何时,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破碎的山河与羸弱的身躯并存,我们哪里还有什么文化自觉?如今,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历史瞬间把国家未来和个体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和自信,由国字牌优秀纪录片的被追捧以及近期网络文化“我的国”到“国的我”的转变也可见一斑。

  诚然国家品牌的树立离不开大手笔的制作,但脱离受众的支持,必定不可。这要求我们时刻铭记“二心”——匠心营造和不忘初心。大到社会治理,小至个体命运,想要为人乐见,就非要如此不可。

  文/文翠芳

来源:红网

作者:文翠芳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2/19/421568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