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文化人的力量——十四师一牧场推进民族团结之观察与思考(四)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鲍平 李飞 编辑:司马清 2017-03-02 10:32:54
时刻新闻
—分享—

  作者:鲍平 李飞

  古语有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随。”从十四师一牧场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友爱相助的场景中,我们能深刻感知到“心相随”,这种心相随的背后有一种力量,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就像拧成了一股绳一样。

  这种力量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一位思想家曾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这种东西博大而浩瀚、深刻而雄浑,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能够超越千山万水而凝聚古往今来所有华夏子孙的心。

  西方学者曾经特别好奇,他们研究各国历史后发现,其他国家往往表现为文明的盛衰,一旦衰微就一蹶不振;而中华文明却表现为朝代的更迭,一旦改朝换代,马上转衰为兴,东山再起。古罗马一分为二后就不再强盛,而中国同样历经数百年烽火连烟的割据动荡后,却能在隋唐时代重新统一,而且更加强大兴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后来西方学者从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探求到了答案。这种聚合的力量,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试从山川地形上看,从种族语言上看,皆非不能让中国分为若干民族若干国家者。而它卒能由人的情感之相安相通,化除壁垒隔阂,广收同化融合之效,形成世界无比之一伟大民族。”

  先进文化决定民族的存亡兴衰。具体谈到新疆,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历代中央王朝的关注程度和治理深度不同,有时甚至失去对西域的控制权,但中原文化、汉语言文字却始终绵延不绝。这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维护了王朝对西域的统治。2000多年来新疆分离聚合的历史遗训昭示我们: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集并存且远离中央政治经济中心的边疆地区,先进文化强则新疆兴。

  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应该具备基本的认知,即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才能心心相通。2000多年前,秦一统列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促进了融合和统一。2000多年后的今天,深化交往交融、强化共同认同更是一个国家走向复兴的客观要求。中华文化作为中华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我们精神心灵的至高归依,是内心情感的无上归宿。汲取中华文化养分成长的华夏子孙就应情同手足、唇齿相依。我们可以设想,同处一片土、共饮一江水,如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或者你不认同我,我不认同你,那无疑违背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牧场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建场以来,一牧场始终坚持“文化塑场”这一理念,大力培育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发挥兵团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让现代文化成为联系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一牧场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长治久安之基。

  一牧场这一典型也印证了兵团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兵团人都是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基因传承到哪里,就把种子撒播到哪里。因此,兵团是优秀地域文化的汇集地,是各族文化的交融区,兵团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在新疆的生动体现。60多年来,兵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唱响了中华文化在新疆的最强音。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就是我们体验感悟文化礼乐,我们可以欣赏维吾尔族歌舞,可以听豫剧秦腔,也可以在广场上合唱一曲《小苹果》,这是平民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是世俗之人的红尘大梦。观乎人文之后,会潜移默化形成价值观,凝结成一种心心相通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洪荒之力般猛烈,而是润物无声般悄然,最终,会化入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化成天下”。

  这种力量,既是促进一牧场团结和谐的力量;这种力量,同样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力量。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鲍平 李飞

编辑:司马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