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老师送礼怎么就没坏处?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林旻煜 2017-04-02 00:02:29
时刻新闻
—分享—

  家长究竟要不要给老师送礼?这个在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开学、过节、甚至考试前,不少家长都会给老师表示一下“心意”。而这个“心意”从一束鲜花一点土特产,逐渐升级为提货卡、高级时装、化妆品,还有“与时俱进”微信转账的。根据本报的调查,对于送礼之后的作用,52.93%的受访者坦言,根本就不知道是否起到了作用,但至少不会有坏处。(3月31日 《重庆晨报》)

  “送礼”之所以成恶习,原因在于玷污了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孩子成长道路本应是健康纯洁的,却因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庸俗关系,沾染上充满铜臭的雾霾,对孩子而言,真的就没有坏处吗?

  “礼多人不怪”是藏在“送礼”恶习背后的怪思想,其中透露的则是对现实交往的恐惧。家长将这种恐惧转嫁到孩子的教育中,表面上是对孩子的爱护,实际上是对自身教育的一种担忧。而寄希望于通过老师的关注,来补充孩子学习中的不足,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不信任。这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言,往往是不利的。

  让我们试想一个画面:“一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当父母兴高采烈地夸奖孩子时,学生却说,如果不是父母给老师送礼,他也不会考得好成绩。”当然,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那么“直白”地说出来,但心里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这样的想法,有时候家长也难逃此类心结。物质利益的介入,会模糊学生自身的努力,对学生的独立成长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的确,一个班级里面,学生是很多的,老师往往不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学生的成长进步,往往不是由老师的关注决定的。与其希望通过老师的关注促进孩子的学业,不如改进家庭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学习。何况,送一份“薄利”不会带来真正的感谢,单纯的利益交换,是近乎无止境的投入,也许能帮助孩子一年两年,却不能帮助孩子一生一世。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单纯为物质利益,而照顾自家孩子的老师,终究是难以信任的,又能指望这类老师能付出多少心力帮助孩子呢?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自己不送,别人也会送。落入人后,也许会被老师‘另眼相看’。”不知道自何时开始,这种对老师充满“恶意”的思想会已深入一部分家长的内心。导致不少老师面对家长的礼物,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无论收与收,正常的教育思路都会遭到部分家长的恶意解读。最后,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差。

  面对此类现象,强调“家长不送礼”,比纠治“老师暗收礼”更重要。相关的教育机构,应着力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建立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让家长更了解老师,让老师更关注学生,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因素。同时,还得利用好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监督老师与个别的家长,对不正之风给予全力地打击。

  古人说:“事师之犹事父也。”在学业上,老师如同学生的“父母”,在生活中,父母却是学生的“老师”。想让老师当一个“不收礼”的“父母”,首先父母得是“不送礼”的“老师”。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4/02/425554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