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拔高“心灵之书”会将人引入唯心主义歧途

来源:红网 作者:曹宗国 编辑:田德政 2017-06-12 00:32:14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我认为题中并列“三本大书”的提法是不妥当的。

  从逻辑上讲,把人的认知对象分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是可以的,那么“心灵之书”就应该属于“无字之书”的一个方面。“有字之书”指书本知识,“无字之书”指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现实存在。客观世界是指社会生活实践和自然现象,主观世界当然也可以说是“心灵之书”。

  如果按有形和无形来划分也可以,主观世界的“心灵之书”属于无形之书,客观世界属于有形之书,其中包括社会生活实践和自然现象的无字之书,还包括用文字声像表达的有字之书,文字声像也可以说是有形的。

  但是,该作文题“三本大书”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并列,概念的外延交错重叠,这就在逻辑上存在问题,会导致考生在界说时思维混乱,很难正确地表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读三本书”之说本来是作家卢新华提出来的。卢新华是1978年在《文汇报》发表小说《伤痕》的老作家,文学史上由此出现“伤痕文学”的提法。他于201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论三本书主义》,又于2015年在光明日报发表《读三本书,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味和“读书感悟”》,认为在读“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这两本有字和无字的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经常地、反复地、不间断地阅读“自己的心灵”。他这样表述在逻辑上当然没有问题。他文章标题上虽然也出现了“读三本书”,也特别强调了要阅读“自己的心灵”,但并没有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者并称为“三本大书”。

  更值得指出的是,该作文题把卢新华的观点概括为人要读“三本大书”,诱导考生着重于读“心灵之书”,在认识论上也是不正确的。

  所谓“心灵之书”,无非是指人的主观世界,本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所注重的,那就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但是,人的主观世界归根结底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随客观世界变化的。改造主观世界也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而不能独立于或者脱离改造客观世界只读“心灵之书”。 因此,如果说人要读三本书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要读社会生活实践这本大书。“心灵之书”当然要读,也很重要,但如果把读“心灵之书”和读社会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相提并论、强调到不恰当的高度,那就会有意无意地把人引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歧途。

  这本来是属于我们坚定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现在被一些流行的说法搞得混淆不清,造成了思想理论上的混乱。笔者认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也出现这种违背逻辑和理论常识的问题,是很令人忧虑的。

  曹宗国/文

来源:红网

作者:曹宗国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6/12/432062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