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需重新审视“短期支教”的积极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刘传斌 编辑:夏熊飞 2017-08-06 00:03:1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新民晚报刊载《“短期支教”不能成为“鸡肋”》一文,文中对近年来大学生假期短期支教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引发笔者共鸣。大学生牺牲休息时间,冒着酷暑,赶赴偏远地区义务支教,这本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却招致社会质疑,甚至批评。

  准备不足,把乡村支教当成乡村旅行。来去匆匆,时间短,传授不了多少知识,甚至留下支教“后遗症”。当乡村学生喜欢上支教老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后,乡村老师传统的教学办法“不灵”了。另外,学生的安全、当地的环境等问题,也让学校心生忧虑。许多人认为“短期支教”已经沦为鸡肋,很多农村校长甚至拒绝大学生来校支教。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支教行为之于农村孩子的积极意义,对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表现的不成熟,应该多些理解和宽容。

  大学生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但他们充满热情,富于爱心,知识面广,勇于尝试新的素质教学方式。很多大学生支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习语文、数学课程。他们更多地把音乐、舞蹈、书法、国学以及卫生知识等带给了农村孩子。这对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他们会带给孩子们一种多样化的课外学习,帮助其扩充知识面,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这是一些乡村教师需要改进的。另外,他们会带给孩子们一种青春榜样,这也是乡村少年儿童亟需的。至少,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孩子们能度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假期。

  某高校1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曾连续三年对笔者当地农村开展暑假短期支教。他们来了之后,招募学生、拟定课表、认真上课、上门家访、组织汇演等。他们的真情付出,赢得当地群众和孩子们的普遍赞誉。每次分别时,孩子们都依依不舍。

  当然,高校需要在提升支教效果上下功夫。比如,前期调研做足功课,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对队员进行专业培训;开展长期的支教服务,让支教基地化、常态化;提高志愿者的加入门槛等。

  总之,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支教,大学生短期支教效果也许并不明显,但很多时候极有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句话,短期支教尽管存在弊病,但其积极意义绝不能随意否定,更不要加以苛求。真心希望大学生短期支教在社会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中不断前行。

  文/刘传斌

来源:红网

作者:刘传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8/06/43832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