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他人的期望是利己主义的变体

来源:红网 作者:章淑祺 编辑:王俞 2017-10-29 00:04:2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常听到谁对谁说“你变了”,而且语气往往含有“你不该是这样”的潜台词,好像在他们眼中谁本来就该是怎样的。刻板印象也好,偏见也好,贴标签也好,总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似乎总是滞留的且带有期望的,这是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情。

  我们口中某个人的“变化”往往是指内部的改变,譬如气质、性格、作风。外观上的改变却常常难以引起我们的惊异,仿佛理所当然。这是很奇怪的心理,显而易见的表面的视觉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我们视而不见,却对内在的隐晦的东西敏感得不得了,紧抓不放。倒也可以理解,就像喜欢一种食品,只要它的口味不变,外包装如何推陈出新一变再变都不会介意。可问题是人不是食物,你没有权力轻易将人放置到供你指摘评判的天平上。

  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是少说“你变了”。人都是会变的,包括你自己,每一刻的心情都是一场难以想象的蝴蝶效应。而且说到底,在对他人做出“你变了”的论断之前,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你是否真正了解你所评判对象的本质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劳伦斯·彼得说过:“每当两个人相遇时,实际上有六个人存在。那就是各自眼中的自己,各自在对方眼中的自己和各自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说,你对他人的印象仅仅是你一厢情愿的感知,而不是对方真实的内质。这种感知包含了你对他人的期望值,即“你应该是怎样的”。

  在两个人的交往中,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但是你却没有反省对自身的要求。“宽以律己,严于待人”是常态,这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当你翻看一年前写的东西,你能坦然且坚定地说你可以完全感受当时的心境、理解当时的想法吗?很多人都不能。这样看来,你不能妄求他人一成不变,不能自以为了解他人,毕竟,你和小一岁的自己,都无法互相做到。

  其实一个人在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很正常的,随着你对周围人事的开发,你从所处环境中发掘收获的东西越来越多,你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也就日益深刻、丰富,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变化本没有错,没有人一成不变,可是紧抓原来的某种姿态不放,就显得没有风度且狭隘自私。

  那么我们就真的无法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了解一个人吗?也不尽然。虽然一个人是会改变的,但是这种变化通常围绕着某一内核,并为这一内核服务。我想把这个内核概括为“人格”,而三观则是人格的表现形式。人的性格是在三观的浸染下潜移默化地形成的。除非一个人的生命中真的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与难以逾越的事故,他的世界观遭到了摧毁,导致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某种极端或被迫的方式对崩塌的三观进行了重塑,从而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或与原来的性格有云泥之别。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人格依然没有改变,人格就是稳定的内核,人格大于性格。

  人的性格容易受周遭事物的影响,性情的改变常常出于一种“自卫”心理的需要,即自我保护。在某个环境中,人会倾向于寻找最舒适的、最有利于自己的应对模式来做出相对的适应与调整。这种变动会直接影响他的思维观念与行为做派。所以其实我们探测到的某个人的“变化”是其性格在这段时间内的波动,而相比于人格,这仍是一种较浅层次的表面现象。

  不管如何,最后只想说:对他人少一点期望。对他人的需求越少,就会活得越自如越安详。没有一个人,哪怕他愿意,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唯一的办法就是令自己的需要适可而止。如果你非要对他人有这样那样的期望,那就讽刺地奉劝一句,把对人喜欢的标准降低到只是“长得好看”是明智的做法。因为美德很难鉴定,而且即便存在也是一次性的。

  文/章淑祺(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章淑祺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0/29/44591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