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晚一定需要《难忘今宵》压轴吗?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一一 编辑:夏熊飞 2018-01-14 00:04:52
时刻新闻
—分享—

  春晚作为央视每年除夕夜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多年以来已与高考、两会鼎足而立成为我国每年度常态性的三大社会热点。国人多以为春晚始于1983年,其实不然,早在1960年中央电视台就举办过春节晚会,但因为规模小而不为人知;1979年邓在军和《西游记》导演杨洁联合执导的迎新春文艺晚会在业内有一定反响,但也是因为当时全国仅有485万台电视机而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自1983年电视在中国城乡逐渐开始普及后,央视春晚迄今已举办了35届,而一首《难忘今宵》自1984年首唱并作为压轴歌曲以来,在春晚舞台上已反复唱了22届,尤其从2001到2017年的17届春晚就唱了16次,《难忘今宵》几乎成为春晚的“标配”,我们不禁要问,春晚一定就需要《难忘今宵》压轴吗?

  1983年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魔术《吉庆有余》,表演者是魔术大师秦鸣晓(这名字太应景了)。《难忘今宵》作为压轴歌曲始于1984年,当时的春晚总导演黄一鹤觉得缺少一首与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曲,于是找到词作家乔羽,希望他能为猪年春晚的结尾曲写一首歌词,内容要有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亲人间的骨肉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等。歌词完成后,黄一鹤又找来作曲家王酩谱曲,导演组内部对这首还没彻底完成的歌曲发生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说这曲子写得不太健康,软绵绵的像哀乐一样,但作为总导演的黄一鹤还是坚持留下这首歌,并指定在1983年春晚联唱6首歌大放异彩的我湖南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这首歌,这就是《难忘今宵》的来历。

  1984年之后的几年,《难忘今宵》并没有成为央视春晚的固定结束曲。直到1990年黄一鹤最后一次执导春晚时,《难忘今宵》又被翻了出来。随后的10年间,《难忘今宵》时断时续,仅仅在1992、1995、1996、1997这四届有上春晚,演唱者也不局限于李谷一。而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从2001到2017这17年间16次登台,实在令人费解。4.5小时时长的春节晚会一共不过40个左右节目,其中歌曲在10首左右,平均1亿多人当中才有一个人有机会在春晚这个全世界最大的舞台上唱歌,而歌舞类导演出身的2018狗年春晚总导演杨东升“举贤避亲”今年还要增加语言类节目而减少歌舞类节目比重,窃以为最应该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砍去的就是早已让海内外华人观众集体审美疲劳的这首《难忘今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而在30多年前由春晚导演出题、词曲作家们任务式完成的这一首主题并不明确、内容也比较空泛的《难忘今宵》显然是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接地气的。取消这一个固定节目,给更多新人以机会,激发歌唱家艺术家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另外,《难忘今宵》从语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宵”者,“入夜时段”也,指的是晚饭后八九点钟,即上床睡觉的时候。“夜”才指的是黄昏之后夜幕降临到次日早晨太阳快要出来的时候,即从每天傍晚六时到次日早晨六时。从词义本身来说,春晚结束时已近凌晨1点钟早超出了“今宵”的范畴,“难忘今宵”极不准确,“难忘今夜”还差不多。

  春晚作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以及对新的一年的展望,单单歌唱“今宵”也未免格局太小也过于小气,远不如每年创作一首《难忘今年》或者《我要的明年》更有价值和意义。而春晚打破固定节目《难忘今宵》的思想禁锢和思维藩篱,对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无疑善莫大焉。

  文/张一一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一一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1/14/452940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