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3日新华社报道,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自2017年4月以来,各地大力开展了不礼让斑马线行为的整治行动。日前,公安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深化拓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平安、顺畅出行。
机动车过斑马线减速行驶、礼让非机动车和行人,这本是老生常谈的常识,但交通参与者们的践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15年~2017年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全国事故的90%。
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反法律法规通行的情况在各地都很普遍。具体而言,既有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未按规定让行,也有行人闯红灯。在去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不礼让斑马线行为的整治行动以来,上述情况逐步好转,取得一定成效——有关数据测评显示,开展斑马线治理后,36个大城市中有21个城市通勤日高峰拥堵程度下降、高峰平均车速小幅上升。这是因为交通秩序得到持续改善,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促进了整体或局部路网通行效率的提升。
不论是从硬性的规则秩序角度看,还是从柔性的习惯养成、道德素质角度看,这无疑都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效。一种沉疴旧疾的转变向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和完善,最难能可贵。
道路文明的通行与避让,一方面建立在规则和秩序的基础上,需要法律约束、技术保障和交通参与者的自觉等要素有效结合与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具备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意识,诸如排队、让座、不随手乱扔垃圾、夜晚会车关闭远光灯等,虽是小事,但都经过了长期的倡导和习惯培养过程,如今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自觉和习惯。礼让斑马线虽说也提了多年,并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不少交通参与者通常会将交通安全与通行效率本末倒置,为了效率而抢行,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因而,公安部的“加强版”部署行动,很值得期待。
交通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同样需要科学化与精细化。一方面,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比如交通信号灯在数量和时长上更完善、加强科技应用、对交通违法者更严厉的教育和处分等;另一方面,也要治理行人“中国式过马路”和非机动车违法行为。此外,城市路权如何平衡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机动车数量过多,不可避免地会占用更多公共道路资源,行人过马路等候时间就会被延长,但保障过马路时间则有可能会加剧堵车现象。
构建斑马线上的安全文明,规则秩序和道德习惯自然不可少,但说到底还是在于每一个人。开车的人难免有过马路的时候,行人也会有驾车、坐车的时候,希望交通参与者们能够将心比心,为了安全和效率,互相礼让,共同让斑马线成为和谐的“五线谱”。
文/吴迪
来源:红网
作者:吴迪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