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工作实绩打破“唯帽是举”引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龚茂林 编辑:司马清 2018-05-08 23:23:53
时刻新闻
—分享—

  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引进人才,应坚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引进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真正人才。重视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人才无可厚非,但需要考虑的是:“帽子”和“里子”(本事)完全是一回事吗?“帽子”越大本事就一定越大?(5月7日《人民日报》)

  临近高效毕业季,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抢人大戏”不断上演。但其中规则令人难以信服,211、985或“双一流”的毕业生,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就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在待遇、落户政策等方面有了质的区别。诚然,不同院校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但仅以“帽子”论高低,使一些人才引进政策披上了“一刀切”的外衣。

  “抢人政策”眼花缭乱,折射出各地对青年人才的渴望。“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而要想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对人才的需求必不可少。高校毕业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创新工作方法有着巨大优势。人才引进政策确实为一些偏远基层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往工作、定居,为地区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面对纷至沓来的优惠政策,仅以出身论英雄,是否能够吸引并留住真正符合本地实际的优秀人才?“唯帽是举”是否代表高人一等的工作能力?“一刀切”的对人才加以区别是否合理?让人不禁产生疑虑。

  理论知识并不代表着工作能力,“以帽取人”引人才过于急功近利。在引进人才之初就对不同出身的年轻人加以区别对待,容易错失真正需要的人才,降低人才引进的成功率。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不等同,名牌院校出身并不意味着能迅速适应工作并在工作中做出成绩。青年人刚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经过适应期后再对其加以评判,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更能做到精准服务,靶向引入。

  以工作实绩为根据,为青年人才提供不同引入政策。不妨以一年适应期为限,在新引入的年轻人真正走入到工作中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提出不同档次的落户、购房、教育、医疗、创业等优惠政策,更具有说服力。对今后的人才引进工作也可树立标杆,使人才选择和地区需要这二者之间更为衔接,共同汇聚起强大的吸引力,不拘一格引人才。

  文/龚茂林

来源:红网

作者:龚茂林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5/08/46223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