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挑粪教育”也不宜过度拔高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司马清 2018-05-12 22:51:29
时刻新闻
—分享—

  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城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周末(5月5日),他被父亲带回乡下老家,接受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原因很简单,在连续两天未完成家庭作业后,他跟父亲保证,若再不完成作业,就回乡下挑粪。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明明没想到,父亲这次认了真。整个上午,他挑上装着三四十斤粪水的粪桶,往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挑了七八趟。(5月11日《成都商报》)

  四川广安邻水的六年级学生明明,因为三次未完成家长作业而被父亲罚回家挑粪。明明父亲独创的这种“挑粪教育”获得许多网友的好评。

  老实说,明明父亲的“挑粪教育”不是简单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在连续两天未完成家庭作业后,明明跟父亲保证,若再不完成作业,就回乡下挑粪。这说明“挑粪教育”是明明自己选择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没有强加的成分,可是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带他回家挑粪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为了“兑现承诺”,明明的父亲用这样的行动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和担当意识,确实值得其他家长借鉴和学习。“挑粪教育”也让明明本人受到了教育,他向父亲保证,提高学习成绩,并定下了期中考试的目标。老师也反映,孩子回乡下挑粪体验后,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都认真完成,“就连字都写得非常工整了。”毋庸置疑,“挑粪教育”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但笔者以为,“挑粪教育”不过是一般的吃苦教育,不宜过度拔高,将之奉为成功教育的范例更不合适。其理由有三:

  一是“挑粪教育”有其特定的环境特征,其本身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报道中提到,明明挑的粪桶有三四十斤重,从粪坑到玉米地只有300米的距离,他走了一二十分钟,记不清中途歇了多少次。整个上午一共挑了七八趟。“我用尽了全力才站起来,走一步都非常困难……挑久了就感觉肩上和脖子后面的骨头都非常痛,还感觉肩上挑的粪越来越重,像扛着一座山似的……”不难看出,尽管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但挑粪种地这样既脏又累的活却从来没有干过,所以他才会将父亲眼里再寻常不过的农活,当成惩罚自己未完成作业的一种手段。家长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盲目模仿不但无济于事,而且愚蠢可笑。

  二是“挑粪教育”的成功有其特殊的个体因素,不是所有的吃苦教育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孩子自身没有把未完成作业当作多大的错误,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继续我行我素,家长罚孩子挑粪,就会被孩子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体罚而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挑粪教育”就只剩下“挑粪”,起不到“教育”作用。处罚是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得以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处罚也是一把双刃剑,以一种负强化的、严厉的手段达到教育目的,只有运用得法才可以增加孩子受挫感,釜底抽薪般地强化孩子的自我反省意识。正像前苏联的哈尔拉莫夫主编的《教育学教程》里所说的:“惩罚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迫使他(她)更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有助于锻炼他(她)的抑制能力,就是说能抵制引诱,抑制那些破坏规定准则的不体面的行为。”家长对孩子进行类似“挑粪教育”的吃苦训练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让孩子萌生改正错误的强大动力,在吃苦训练中自觉磨练意志。

  三是“挑粪教育”折射出的是蔑视农民、轻视劳动的价值观。明明挑完粪后,泪流满面地跟爸爸保证,如果在后面几个月中,有作业没做的话,就继续回去挑粪,期中考试没考好就回来干农活。明明在作文里写道,“这让我知道了以后要好好读书,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在农村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当晚,父亲还让明明在纸条上写下一句话:挑粪苦,干活累,只有读书有出路。这张纸条,成了明明的座右铭,明明的爸爸通过这种吃苦教育让孩子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鼓励通过读书跳出农门,逃离农村,不再像父亲那样挑粪种田。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可以提升孩子的人生境界,纯粹为了脱农的“挑粪教育”并不可取。

  文/维扬书生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5/12/462597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