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大学生因感情纠纷自杀,折射生命教育的缺失

来源:红网 作者:文小成 编辑:田德政 2018-11-10 22:09:1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4日晚,湖南一高校女生谢某在校内毛塘湖溺水,虽经现场多名同学奋不顾身施救,该女生在送往医院后经医学鉴定已死亡。事发后,经当地警方立案侦查,证实谢某系因恋爱纠纷导致情绪过激跳水身亡,排除他杀。(11月10日 澎湃新闻)

  从官方的通告来看,谢某是自杀,而死因则指向了“感情纠纷”。对此,恐怕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毕竟只是感情里常遇到的“感情纠纷”,即便没法解决,又怎至于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样的追问,恐怕再正常不过。就算不是因为感情纠纷而自杀,站在“生命第一”的人生价值立场上,一个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就这么轻易地消逝,都令人扼腕叹息。

  实际上,我们这样的案例虽然极端,却也并非个案。去年1月山东某大学一女生被发现在出租屋内上吊自杀;去年2月,广西某大学一在读研究生烧炭自杀死亡;去年3月,陕西渭南某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今年1月份北京某中医药大学19岁学生自杀……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杀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

  说实话,对于这些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的个体,他们或许真的是有太多的理由。学业压力、感情不顺、家庭矛盾等等,只要其中的任何一因素未达到内心的预期,都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受挫感,进而陷入结束生命的想法怪圈。对于旁观者来说,我们很难认同当事人结束自己生命的做法,因为他们经历的那种心境、困境、无助、失落和绝望是我们体会不到的。

  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警醒也会随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我们需要去不断地反思。应当看到的是青少年自杀事件现象的频出反映出,当下教育中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生活中难免会有人遇事悲观,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脆弱。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世界保持绝对的热情与乐观。然而教育能做的且应当做的是让他们重视生命,不轻言放弃生命。

  然而,揆诸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分数、排名成了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认可追求目标。生命教育成了流于形式的东西,几乎成了空白。当进入大学阶段再来接受生命教育时,往往被很多大学生自以为是地加以排斥,不屑一顾。不乏有人说出:“我都是成年人,还需要你给我讲这些。”话虽偏激,但却真实。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离去,听到一声又一声的叹惜,但为何没人去思考我们的生命教育到底去了哪?

  文/文小成(西南政法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文小成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1/10/47711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