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生自杀风波,勿忘提供学生平等说“不”的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田德政 2019-01-08 21:48:40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4日,微博网友@烫烫大卷 发布信息称,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常年被导师压榨,365日无休,最终于2018年12月13日跳楼身亡。(1月7日 封面新闻)

  近年来,象牙塔内并不风平浪静,因师生关系不谐引发的悲剧接连上演。2016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院研究生跳楼,其导师张代远涉嫌压迫学生被调查;同年冬天,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忍受女博导压迫,精神崩溃而选择溺亡;去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惨受导师王攀精神奴役,最终退无可退,从天台上坠落。

  几起惨剧中,导师总是站在“被告席”,遭世人指点唾骂。纵观“审判”结果,他们或被取消研究生招生资格,或被剥夺教师资格,终究没有被戴上镣铐。相比之下,那些年轻生命却已落幕不返。

  导师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占据权威位置,在某种意义上更掌握他们毕业大门的钥匙。学生希冀一切顺遂,寄望于导师授业解惑、指点迷津,平日相处带着十二分敬畏,对于导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多数情况下言听计从。在此过程中,人们似乎忘却了正当合理的导师关系当是何然,差等的权力关系成了应然,一些导师惯以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为差遣学生保驾护航,心安理得地接受来自学生的“服从”。

  导师和学生被置于分量极不对等的天平两端,学生轻乎其微,无勇气抗议,更无地让其放声呐喊。即便不堪重压,呐喊出来,在现行自上而下、乏人看管的导师制度内,也通常被解读为心理脆弱。

  但负有监管责任的高校和导师是否考虑过,将学生当做一种可持续利用的廉价或免费劳动力,美其名曰“锻炼能力”的同时,是否提供给了他们拒绝的空间?在学科竞赛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当科研成果成为教师工作绩效的关键,当所有学术成果都跟学校排名直接挂钩,当学术明星更能为学校学科发展带来资源跟收益时,部分高校更是如此,甚至不惜轻视以学生为本的治学理念,唯学科发展为要务。

  当死亡只能被当成个人的“想不开”,导师制度很容易“走火入魔”,演变成吃人不眨眼的怪物。而在这制度里幸存下来的人,很可能继续成长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下一代启明星。出于利益考量,迫于学科压力,不惧外界评判,不出意外,他们也将继续这吃人的制度,世世代代,无穷恶矣。

  师生彼此尊重、坦诚以待,关系本自平等,无论何时都不应被异化为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关系,一种与学术成果和科研经历“捆绑”的关系。一桩悲剧是个例,但一连串的悲剧足以反映现实隐瞒下的巨大冰山。倘若始终对问题“视而不见”,不对学生生命的伤逝痛定思痛,而将问题原因统统归结为“心理脆弱”,那么高校将难再与“传道”搭上关系。

  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等职业,构建起社会的良心,其从业者必须承担一系列的责任和义务。而确保前者落到实处,高校管理层不得不为其制定严格规范,明确师生双方的权责。这是在保护学生,也是保护千千万万有师德的导师不被污名化。

  与此同等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学生要学会拒绝导师不合理的要求,高校也不要忘了提供学生平等说“不”的空间。

  文/孔德淇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08/48076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