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门槛”转专业还须监管到位

来源:红网 作者:姚村社 编辑:田德政 2019-01-08 21:48:39
时刻新闻
—分享—

  据了解,山东大学于近日组织开展2018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尝试进行“零门槛”转专业改革。经学院报送计划、学生报名、学院考核录取、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53名2017级本科生成为该校“零门槛”转专业改革的受益者。(1月8日 新华网)

  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不妨答答这道选择题:高考填报志愿时是保学校还是保专业?想必大多数家长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

  然而,进入大学后要想改个专业并非易事。尽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进校后,符合条件的可转专业(系);尽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也准许学生转专业,但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虽然各个院校的具体规定不太一样,但一般来讲,起码有三个关口。一是要得到双方院系的同意,特别是院系和专业之间差异大的专业转起来难度大;二是对转专业的名额有规定,一般控制在全年级总人数的10%—20%;三是限制学习成绩,如需在本专业学习成绩排名列前10%等等。

  这些条条框框不能说全都不合理,至少与成绩挂钩就有问题,人家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专业,怎么让他的成绩靠前呢?从此意义上讲,山东大学在近日组织开展的2018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转专业工作中尝试“零门槛”转专业改革,简直具有里程碑意义,值得肯定和赞赏。

  虽说是“零门槛”,但也有“经学院报送计划、学生报名、学院考核录取、网上公示等环节”。人们当然会想,如果这些环节组织得不好,监管乏力或不到位,没有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仍会引起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不满。比如,学院考核录取,考核什么,怎么考核?录取的标准是什么,谁来主导,如何操作?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监督程序和措施。这些程序和措施到位了,“三公”原则充分体现出来了,“零门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门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转专业不放开,高等教育质量就难以提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专业,是中国高等教育最为迫切需要改变的方面。由于大学的“惰性”以及转专业的缺失等,很多大学生就读于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专业,已经影响到高教系统的效率。

  “零门槛”改专业既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需要,又是最大程度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需要,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想转的没资格、有资格的不想转”的现象确实需要改变了。人们希望显然是,高校和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管,使“零门槛”改专业不走样,不变形,真正成为高校里那些根据自身实际迫切想改专业的学生的“绝色通道”。

  文/姚村社

来源:红网

作者:姚村社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08/480766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