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乡偶记|孔子故里的穷与变,立足优势细品文化佳酿

来源:红网 作者:孔昕曈 编辑:田德政 2019-02-07 11:40:08
时刻新闻
—分享—

  “鲁城中有阜,委曲七八里,故名曲阜”,东汉应劭曾这样注解曲阜,这就是我的家乡。它是齐鲁大地西南一隅的一个温暖的小城,65万人口在这片不足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祖祖辈辈平静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论行政区划,它不过是山东省的诸多县级市的其中之一,没有人头攒动的繁华商业圈,没有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但它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马车,时常可闻的马蹄与沥青路接触的哒哒声,还有明故城的青苔碧瓦……

(图/孔昕曈 来源:红网)

  生为孔圣人的后裔,在小城曲阜生活了18年,我或多或少感受得到它的缺陷和瓶颈,农业发展没有先天优势,工业基础又相对薄弱,对外贸易的拓展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在一次次经济发展的更新迭代中慢下了脚步。然而,在外求学的近两年,也许是距离和时间的间隔放大了家乡的进步,也许是恰逢“文化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好时机,它一次一次带给我惊喜、骄傲和感动。从2018年曲阜承担央视春晚分会场,到去年9月再次承担央视中秋晚会会场,再到“孔府过大年”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及游学研学活动日益常态化,曲阜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专注于文旅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儒学研究传播高地。这座东方圣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图/孔昕曈 来源:红网)

  无论是曾经儿时在家,还是如今异地求学年假归家,我一直保持着每年新年赴孔庙祈福的习惯。一年一度,一期一会。若论变化,近两年文创产品和相关活动的添附大概是我最直观最深切的感受。记忆里,曾经的大成殿有些冷清,偶有零零星星的几人自顾自跪拜、祈祷,然后又悄无声息地离开。昨日又赴孔庙,大成殿上指引员指引游客选香、礼拜、上香;“一拜圣地祈福,二拜家人康健,三拜前程似锦……”洪亮的念词不绝于耳;游客熙熙攘攘却又秩序井然,依次排队祈愿;大殿两侧的石阶上,立着的一排挂满了福牌的祈福墙,福牌的流苏在腊月的北风中摇曳,阳光透过参天松柏斜斜地打在红色的福牌上,异常喜庆…… 我站在一侧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享受着此物此景营造的一种虔诚和肃穆混合的独特氛围,又不得不感叹家乡文旅产业人性化和商业化的平衡和完善,发展迅速出乎意料。如此安排,不仅延长了文旅活动的产业链,增加了旅游业的总收入,又维护了相应的游览秩序,提供给游客更佳的祈福体验。

(图/孔昕曈 来源:红网)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期间“孔府过大年”的系列活动。春节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而孔府传承着规模最盛大的中华民族春节礼仪,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中国家庭过年模式。在文化圣城和新春佳节重合之际,自然碰撞出炫丽的火花:“圣府赐福”为新的一年讨一个好兆头;包饺子、蒸花糕、贴春联等活动提高市民与游客的参与度;楷雕、绢花面塑非遗展示和拓片体验制作等活动也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叮嘱的“曲阜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将旅游和过年结合,是曲阜立足自身文旅优势的创新,是集中展示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的重要举措。参与其中,我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春节文化和儒家“仁礼和”思想的渗透融合,是“诗礼传家,忠厚继世”的教诲,是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三孔景区和曲阜小城的蓬勃活力……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片我最熟悉的土地上的进步和改变,正向世人昭示着:未来可期。

  文/孔昕曈(华中师范大学 )

来源:红网

作者:孔昕曈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2/07/482289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