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民歌创作者应吸收各种音乐文化,在国内民歌原有的形式上拓展新的思路。原生态、美声、民族、通俗这几个唱法本身就存在差异,目前很难有哪位歌唱家能转换自如。那么,这需要音乐创作者去学习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科学的演唱形式,努力寻找不同文化、不同唱法、不同音乐间存在的共性,并将此转换并融入到民歌音乐的创作中。如此,才会有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式的呈现。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的是,不可让形式大于内容,《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中的“红叶组合”就需要提升。
二是寻找民族音乐的灵魂,让民歌的发展在正确轨道上前行。民歌好听、悦耳,但可能真正让人们喜爱的,是民歌风中那具有灵性的、穿透云霄的声音。不过,专业的学生或许都很难把握,比如学习民族唱法的选手王泽宇。节目中他选择用民歌与摇滚的方式演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嘶吼和高音并未让观众为之动容,而小柯老师则直接指出他的作品和声音“缺少灵魂”。音乐灵魂,是音乐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并不是为了取乐大众而存在的,选手应该在尊重民歌属于自身的生态空间这一基础上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打动他人,才能让民歌的发展运行在该有的轨道上。
三是歌唱者需要具备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能自如地调整声音、形式的表现力。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一样。多数歌唱家就算在演绎同样的作品时也会做不同的处理,所以作品在呈现的时候感觉也不一样。但这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演唱前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作品。有了这些步骤,才能让民歌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文化的形成是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传承演绎和创新累积起来的,是深入到血液里的民族标志。民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就现在来说,它面临着新的挑战,是民歌娱乐了大众还是大众娱乐了民歌,我们应该多思考这个问题。形式虽然在变化,但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的基因是不能够变异的,只有在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方面多做思考,并付诸以实施,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新的目标才能实现,艺术创作活力和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的目标方能指日可待。
文/岳薇
来源:红网
作者:岳薇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