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批10到15斤文件,哪怕早上早起,也要忙到凌晨两点才睡。日前,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日常工作的“吐槽”,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无案牍之劳形”,唐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描述,道出了从政者希望摆脱公文负担的心声。而在今天,转型期的社会,改革发展的攻坚期,较之古人,各级干部所面临的治理环境复杂得多,所肩负的职责繁重得多,于是一直就有“五加二”“白加黑”等说法。日批十多斤文件,也是干部普遍面临的“权力重负”的一个真实写照。
凡事总有两面。干部手头事情多、责任大,百姓的期待也不低,这个时候,首要的,就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政务流程,让人们能够快办事、多办事。否则,拖拖拉拉、旷日持久,就会误事坏事,给百姓心里添堵。但另一方面,不妨反过来追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件要批?有没有政府不该管的审批事项?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会上提到一些调查数据: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时间长达6-10个月;各级政府部门颁发的资质资格证书有229种。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政审批过多过滥。
审批泛滥,不但增加了大量不合理的工作量,而且费力不讨好,干部累得要死,原本是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该做而擅长的事情,政府部门越俎代庖揽在手里,往往成本高、效率低、效果不好,百姓也不满意。再者说,管得越多,事实上也扩大了寻租空间,增加了腐败风险,轻则吃拿卡要,重则权钱交易,牟取巨大非法利益。
所以,摆脱“案牍劳形”之忧,固然离不开勤政,但更关键的是简政——转变政府职能,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说到底,就是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只有这样,政府部门和各级干部才能从大量琐碎的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管宏观、惠民生,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这是提高效率、皆大欢喜的治本之策。
目前,国务院已经分两批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表明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改革决心。也应看到,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放权不是当“甩手掌柜”,大量减少行政审批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往往要得罪人,比事前审批难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简政放权也是政务工作的一次自我革新、自我升级,管理方式上的转变,对各部门、各级政府都是新的考验和挑战,依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的跨越夯实改革基础。
文/严力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严力
编辑:易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