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京大屠杀:日本“忘了”,我们还记得多少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军 编辑:叶鹏 2013-07-16 00:04:0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央视日本街头采访初中生,“中日战争死很多中国人,知道吗?”“不知道”;“知道南京大屠杀吗?”“嗯…我忘啦”。日本历史教科书一改再改,真相渐行渐远。(7月14日央视网)
  
  央视的这个调查结果应该不在意料之外。在70多年前的那场侵华战争的史实上,日本一直没有正确面对,特别是在国民教育中,长期误导日本民众。近来安倍政府更有登峰造极迹象,要把“侵略、南京大屠杀”等从教科书中抹去。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史上最惨绝人寰、最灭绝人性的事件,是日本侵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性符号。抹杀南京大屠杀,就是抹杀日本侵华史最血腥、最浓重的一笔。
  
  对于日本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侵华历史的全面歪曲和抹杀,我们除了用宣传和外交等手段进行一次次坚决回击,让国人勿忘那段历史,让世界人民认清历史真相之外,同时也必须自觉审视,我们对那段屈辱史、那段抗争史的记忆程度和记忆能力——还有多少人铭记,还铭记着多少?
  
  关于南京大屠杀和那场侵华战争,史学和文学、影视艺术等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记录和再现,但在更广阔、更普遍、更深远的视角考察我们的历史记忆,问题和不足显而易见,也非常令人忧心。这其中,至少有三个突出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对日本侵华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历史课往往作为副科来学习,讲授是浮光掠影,考试只是靠简单背记一下应付了之,而在不少地方,高考升学在学业考试中能过关即可。在此历史教育语境之下,要避免把“九一八”说成商家开业的良辰吉日,不少大学生说不准“七七事变”发生在哪一年等等尴尬而令人痛心的状况,何其之难。鉴此,中小学教育必须改变把历史课作为副科的情况,把历史课上升到同语文、数学、外语同等重要地位,真正加大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突出日本侵华史内容的教学和考试,夯实对日本侵华历史记忆的国民教育之基。
  
  二是不少日本侵华遗址保护不力。据报道,早在2004年,辽宁省与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齐名的34处“万人坑”的保护严重不足,日本残杀中国劳工的真相有被湮没的危险。遗憾的是,其中最大者,直到2010年才有保护性动作。而在广州,反映日军侵略广州的多处历史建筑,也只有粤港难民之墓相对保存完整。更为致命的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受利益裹挟,不少日军侵华遗址遭到毁灭性拆除。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抗战文物、遗址调查,完善相关法规,制定方案,保护好濒危文物和遗址,已刻不容缓。
  
  三是影视作品对抗日的娱乐化表现。抗日战争,一个民族的慷慨悲歌,一个国家的英勇抗击,非严肃态度无以正视,非严谨手法无以挖掘,非严格要求无以求真,令人不安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娱乐性强、粗制滥造,极易引起谬种流传的抗日影视作品。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发文对此予以纠正,但完全杜绝这种流弊,打造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精品,还需要各方艰辛努力。
  
  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日本深得中华文化裨益,即使到今天,日本文化仍有鲜明的中华元素特征。但及至近代,日本俨然成了一条忘恩负义的毒蛇,发起了一场场侵华战争。有人从其孤悬海中,资源依赖外部供给的角度,解释日本的极富侵略性。对于如此嗜武成性、死不改悔的国家,我国必须时刻警惕着,时刻准备着。
  
  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亚有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对于当下相逢难笑、恩仇难泯的中日两国,我想,这句话既是对日本的警告,更是对中国的警醒。
  
  文/王志军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军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16/307747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