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秋生,简体字就能让华夏文明死去?

来源:红网 作者:徐靖德 编辑:叶鹏 2013-07-16 00:03:54
时刻新闻
—分享—
  黄秋生近日在微博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他所说的正体字即繁体字。此言一出,引发汉字简繁之争。有人称繁体字是抱残守缺,还有人认为写不同字的人应相互尊重。(7月15日《武汉晚报》)
  
  文字只是一种载体,它只是华夏文明中的一小部分。任何文明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字句所记载的内容,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其各种形式的历史传承,最终体现人的言行与意识形态上。华夏文明的精髓,黄秋生或许只是看到文字这个表象。每一种文化都经过时代的磨砺,繁体字比简体字更能体现中华书法美,但简体字更容易推广和普及。两种字体其实并没有冲突,完全可以共存。
  
  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魏碑体、楷体,文字改革与演进,每一步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进步意义。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文字变得越来越便于书写。如果说国人看不懂繁体字是文化已死的话,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千年来,文化岂不已经死了许多次了?
  
  西亚腓尼基文字逐渐发展成希腊文--拉丁文--近现代欧洲各国语言,期间完成了由象形到抽象,由表音到表意的转换,有着巨大历史进步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非但没有湮灭,反而得到更加宏大的扬弃、继承与拓展。没有希腊文就没有罗马文明乃至今天的欧洲文明。
  
  孔子所处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繁荣时期,但孔子也在感叹“礼崩乐坏”。事实上,中国每个朝代人们都在感叹“人心不古”,厚古薄今,而没有发现进步的、好的一方面。历史就在这种感叹中前进,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可以说简体出现是进步的表现,人类的进步本就是生活状况不断的简化。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比,就好像马车牛车和飞机轮船的对比。如果说华夏文明丢了,我想问从什么时候丢的。秦灭六国统一了文字,是不是从那时候就丢了?
  
  文字是为人类服务,不应该成为对错、矛盾的导火线。根据个人喜好,自己选择自己喜欢才重要。不管简体还是繁体,归根都是中国的汉字。简体繁体都是汉字,无所谓流失不流失,灭亡不灭亡。简体字也不是凭空来的,简体字简洁明了,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繁体字无法达到的便捷效果。简体字的出现和普及,本是也是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弥足珍贵!
  
  书简识繁,这是正确而科学的方法。简体字顺应了时代脚步,而繁体字承载着中华记忆。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传承就没有自我,这两样书写文化都很重要,没有谁重谁轻!简体的出现有它的历史意义,繁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有它的价值。我觉得最好就是互相承认,互不否定,以和为贵。在推广普及简体字的时候,也能开展繁体字的鉴赏课。繁体字简体字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各人有各人自由。
  
  文/徐靖德

来源:红网

作者:徐靖德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16/307759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