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消息在7月15日被很多媒体引用,也引起了诸多思考。
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声乐,周四英语,周五钢琴,周末识字和数学……只是为了让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不落后,这位威武的大家长用种种培优课程把自己的儿子全面包围。“揠苗助长”这个古成语,用在这里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你要以为这位家长特别趁钱那就大错特错了,两口子月收入也只有8000元钱,也就是一般工薪阶层的收入,除去赡养老人和日常开销,剩下的钱几乎全投入在了对儿子的培优上边。
身边儿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有培优班儿,只不过不像这位武汉的家长这么“疯狂”罢了。这个社会70后和80后,甚至是90后一代人,小时候大约也没上过很多的培优班,也照样健康成长,生活的挺好。但是为什么到了现在,却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地上着一些所谓的培优班呢?你再看看一到暑假,各种专门针对孩子的培优班广告占据了整个报纸广告的相当比例,你就知道现在的培优市场是多么红火。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意识不到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是最重要的,但是社会如此,你的孩子可以不上,但是当你的孩子在野外放风筝的时候,你一想到别人的孩子正在培优呢,你还能让自己的孩子安心放风筝吗?所谓“时事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从小灌输给孩子的就是“竞争”意识,而不是“生活”意识。我们的社会也到处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忙碌。我们教导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要名列前茅,工作之后,也要比同事“提前进步”。年轻人猝死事件,越来越多地闯入我们的耳膜。赚钱少的人,感叹钱不够花;赚钱多的人,也说钱不够花。在很多人都羡慕公务员的稳定生活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调查报告却显示,在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当中,政府机关竟然排名倒数第一。四川泸州的一位28岁副镇长辞职就是一个现实例子。房子、车子、位子、保险、医疗、家庭……很多的东西都在包围着你、袭击着你,给这个社会铺上了一层焦虑的底色。
在这层底色之下,有些家长就忍不住提前把这种“焦虑”给压在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过早地投入到了社会的赛场之中。一些过于心急、或者说自认为看清楚了这个社会竞争本质的家长,有时候就会做出类似与武汉徐女士那样份近似于疯狂的培优计划。
说到底,这么疯狂的培优计划,也只是社会焦虑大背景下的一个小怪胎罢了。
只是这样“培”出来的孩子却未必优秀,还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因为它虽然遵从了社会的竞争规律,却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得失之间,等孩子长大后,也自有事实分说。
文/张军瑜
来源:红网
作者:张军瑜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