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沸沸扬扬的民意推动下,对这些热点事件,相关部门无不拿出“立即调查”、“严肃查处”的态度。然而,时隔数月,调查和查处的结果却迟迟未见公布,面对回访的记者,相关部门不约而同脱口而出:“正在调查”!似乎只要有了这个“万能回复”便一切万事大吉。
一起热点事件发生后,政府积极表态值得肯定,但是,公众最想知道的是事实的真相,是谁对该事件负责,又如何举一反三,防微杜渐。遗憾的是,不少热点事件在相关部门的“正在调查”中被冷处理成了“半拉子工程”——责任追究渐无音讯,调查结果难觅踪影。这从近年来多发频发的食品安全、矿难瞒报等事件中就可见一斑。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对热点事件处理的套路: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热点事件本身错综复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水落石出;二是一些官员把“正在调查”当作了拖延并瓦解民意的偏方;三是在无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难免不出现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存在利益关联的情况,负责调查的部门没有深入推进的动力,甚至本来就与被调查对象在一条船上,最后自然不了了之。
对热点事件的处理可以“正在调查”,但是,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回应却不能“正在调查”。诚如有学者言:“无视民意、封锁消息、封闭运作,是危机发生后对公众的‘二次伤害’。”因为,危机面前,如何处置,考验的是人民群众在执政党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与其说“正在调查”是应对公众的“万能回复”,不如说是政府作风的“照妖镜”——干部有没有执政为民的情怀,把民意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一照便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处理热点事件,重在尊重民意、敬畏民意,任由“正在调查”成为无视民意、伤害民意的挡剪牌,不仅影响事件的解决,还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其实,许多热点事件,媒体报道只是揭开了盖子、暴露了问题,打开解困之锁还需要有关部门、有关干部扎实接棒,把舆论的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尽快建立并完善热点事件的常态化处理机制。具体而言,对于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开展调查的,应将处理进度及时告知公众;对于惯于拖延的部门,当以倒逼机制“鞭打慢牛”;对于因利益关系故意不作为的官员和部门,要依法处理,毫不姑息;必要的时候不妨引入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回应和处理中有所收获,为实现“中国梦”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文/汪莹
来源:红网
作者:汪莹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