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卢浮宫泡脚”,维纳斯不会惊呆了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军 编辑:叶鹏 2013-08-02 00:14:14
时刻新闻
—分享—
  巴黎旅游局一名工作人员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法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确实有在大热天到水池里玩玩的习惯。只要不违反有关喷水池、泉水等地方的管理规定,人们也多多少少容忍。至于中国人在卢浮宫水池将脚浸入水池里,可能也是天气炎热的原因,没什么特别的。而卢浮宫工作人员指出,这种情况在西方游客身上更常见。(8月1日《环球时报》)
  
  此前,有网友发图指责中国游客在卢浮宫水池洗脚。需要指出,网友所传的在卢浮宫水池泡脚的究竟是不是国人,此点首先就是一个疑问,因为很多亚裔跟国人在面貌上也很相似,单凭网上照片就判断泡脚是国人所为,很容易陷入“有图无真相”。退一步说,图中即便是国人,也无可厚非,不必大为惊诧。
  
  在“到此一游”现象大受挞伐的当下,携其之势,标题党的“中国洗脚大军攻陷卢浮宫”不吸引眼球,不引起争论都难。固然,当下部分游客素质不高,有损国人形象是事实。自觉指出和修正国人的弱处,是自知之明和理性之举。但对此类现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论之。带着中国式批评“到此一游”文化的有色眼镜,去观察国人之一切旅游现象,不仅有失公允,更显对异国文化的生疏和隔膜。毕竟,这种有色眼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实际上,在巴黎,市民和游客在艾菲尔铁塔和的喷水池里嬉水冲凉,在卢浮宫前的水池中伸足小憩,享受夏日清爽,并不鲜见,但未见巴黎动用什么城市管理力量去治理,更未见巴黎市民和舆论工具如何横加指责和干预。那水,那人,那建筑,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已成和谐共处的巴黎一景。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水池,即使是景观池,若成了只许观赏和拍照,成了不可亲近和戏玩的无情之水,人与水就生硬地隔离了,那水也便成为一池死水。
  
  卢浮宫,保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和东方古董,以及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极富文化包容性。卢浮宫前的水池,也应当能够容纳(实际上也已容纳)游客的轻轻放进去的一双脚。不必过多担心,但凡有一点点修养,哪位游客会真的把水池当做洗脚池?国人对此难遏惊诧,反映出对同胞整体素养的极度不自信。
  
  如果联系并体悟卢浮宫这座世界博物馆元老的“水元素”,则可找寻到伸足池水小憩的天然逻辑。首先,近水,就是卢浮宫的一个特点,她紧邻美丽的塞纳河,傍水而生。而在艺术创作领域,对此也有成功的折射,“水”“宫”一体,相融相谐,也是重要的表达手段。法国著名画家毕沙罗在晚年曾创作《塞纳河和卢浮宫》,以此来表现这一地域的柔意与恒久。
  
  亲水,则是卢浮宫隐含的另一个气质。卢浮宫的镇宫三宝“爱神维纳斯”、“胜利女神尼卡”和“蒙娜丽莎”,她们都与与水、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以美丽著称。油画中的蒙娜丽莎坐姿优雅,她“神秘的微笑”,离不开画作背景中幽深苍茫山水的成就。而头和手臂都已不在的“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薄薄的衣衫隐露出的丰腴的身躯,又何尝离得开那海风劲吹?
  
  由上,可以说,在卢浮宫用双足亲近一下池水,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继续着批评“西湖洗脚”的视角,放大着批判“到此一游”的思维,运用到异域之巴黎,之卢浮宫,拿双脚水池小憩当做庸俗的甚至脏臭的洗脚、泡脚,实在有违巴黎典雅的城市气质和卢浮宫丰厚的文化气息。“水池泡脚”,无关素质,只关文化。
  
  问题在于,国人心中狭隘的文明概念和逼仄的文化视野。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自觉遵从其文化习惯,尊重其文明样式,才是可取的态度和做法。要达此,国人必须不断开阔胸襟,提升修为,学习、理解并熟谙之,是必须的前提和必做的功课。
  
  亲水近水,是人的天性。不由想到,要是我那天有机会到卢浮宫,只要气温允许,用双手或双脚感受一下那池水,维纳斯一定不会怪怨我的“粗鲁”和“丑陋”。她也许会默许我,一个中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感受和沾润些许自由而明澈的文化脉动与异域传统。
  
  文/王志军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军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8/02/30988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