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语童(辽宁大学)
近日,网友们将多部著名文学作品的片段上传至论文检测系统,结果显示,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被判定为62.88%由AI生成,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被某检测系统测出高达100%的AI率。此外更有多名大学生反映:明明是自己写的论文,怎么就成AI的了?
人工智能重塑学术生产的当下,高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率”纳入论文审核。这看似是对学术诚信的捍卫,实则折射出传统评价体系与智能生产力的深层矛盾。类似的学术“黑色幽默”屡见不鲜,网络上关于论文查AI率的讨论声越来越大。
据了解,多所高校曾发文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进行规范。当“卡AI率”变成卡毕业,学生们只能被迫删减精彩段落、不断重组语序以规避“非人类逻辑”的误判。工具判断凌驾于人的判断,催生出荒诞的对抗:学生用“AI洗稿五步法”将文本“人类化”,商家兜售“3分钟降AI率”服务,检测系统与AI工具的迭代竞赛沦为一场消解学术严肃性的数字游戏。对AI率的苛刻要求,看似是“学术打假”,实则反应出我国教育的教育恐新症。技术本无善恶,但将AI辅助等同于学术不端,暴露了教育评价的认知错位。
AI工具若经批判性重构,可以成为学术创新的跳板。天津科技大学允许AI辅助文献检索,但论文写作的核心环节禁止使用AI,浙江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协作课程,此类实践提供了“人机协同”的可能路径。而部分高校的“一刀切”禁令,却混淆了工具与主体的关系。当AI能写出比人类更规范的论文,传统的语言流畅度、格式严谨性等考核维度已然失效。重要的不是“是否用AI”,而是“是否用AI替代思考。教育需要转向“为什么写”而非“怎么写”,并不断追问:在AI替代性越来越强的时代,人类不可替代的创造力究竟是什么?
技术治理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制造扭曲的“特供论文”,而是回归教育本质——赋能于人。与其严防死守,不如重构评价体系:明确AI使用边界,强化AI素养教育,革新考核机制。当学生学会以批判思维驾驭工具,当学术评价从“防范AI”转向“激发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跨越“雅典学院与硅谷算力”的鸿沟。
这场AI与大学生的拉锯战既是技术治理的困境,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叩问。智能时代的学术尊严,不在于用技术对抗技术,而在于承认:真正的学术创新,永远是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共振。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语童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