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老制度改革还须过民意关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叶鹏 2013-09-12 22:50:32
时刻新闻
—分享—
  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前段时间曾提出建议称,退休年龄不变,仍为50岁,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到65岁。针对“退休后暂时无法领取养老金该怎么办”的疑问,杨燕绥在接受采访时称,可以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加社会服务,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的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9月12日新华网)
  
  经过半年多的预热,养老制度的改革方案日渐清晰,尽管争论不断,却也不断加深着很多人的担心——莫非方向已定?不容挽回了吗?
  
  延迟退休的方案甫一出现,即遭到了民意的强烈反弹,有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反对。道理很简单,原来退休后直接拿钱,今后却可能还要继续工作几年,相当于白白付出几年的劳动。位高权重者自然欢迎,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一线劳动者显然不会拥护。很快,其他的声音也加入质疑的阵营,最大的反对声来自对年轻人就业的担心,老同志们都占住位子,难道逼着年轻人都去创业吗?即使从工作贡献的角度而言,似乎也是舍本逐末。紧接着,清华的新方案出台,虽不再提延迟退休年龄,却直接改为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简而言之就是“人可以走,钱不能拿”,退休即失业。分析起来,延迟退休尚可以继续在原单位工作领钱,新方案却连这种机会都剥夺了,简直逼得老同志们要去创业,难道他们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吗?
  
  杨主任说得很好,男性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义工,女性可以去给老人做饭、洗衣服,老龄化社会嘛,不缺的就是老人。现在的问题是,这些60岁左右的退休老人愿意去伺候别的老人吗?即使愿意,还有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愿意又有能力去做,市场有没有这么大?收入够不够自己生活和看病?到头来,只怕又让子女承担起养老的职能,将社会养老继续变为家庭养老。这是否是一种倒退,人们不得而知,只是将退休老人推入自谋生路的境地,这恐怕不是我们养老制度改革的初衷吧?
  
  养老制度改革,相当于一次利益再分配,社保支出少了,个人就要承担更多。程序正义是保障目的正义的前提,这种单方面改变契约条款的做法,无论如何都应广泛地听取民意,并经过全国人大的表决同意后方可实施。改革之下,总提国情与接轨,我们的国情就是养老制度实施初期的缺口至今没有补上,养老金双轨制至今没有打破,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范;与国际接轨也没错,但美国对于延迟领取养老金也并非“一刀切”,而是比例不同的激励机制,更何况人家还有401K计划(企业退休金)和非金融资产养老,这些为什么不接轨?
  
  时至今日,没有人讲明养老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哪里,也就是为什么要改革。然而,从不同方案的共同点可以看出,其核心就是要减轻社保责任、减少养老支出,这是否意味着养老金缺口已大到社保入不敷出的境地?不得而知。共渡难关也无不可,如果能够事先讲明难在哪里,并共同商量该如何去做,且尽可能地保证公平与合理,多好!
  
  文/宋鹏伟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9/13/31432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