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务员成为广大青年趋之若鹜的职业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不仅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就连不少年薪数十万的“成功人士”也纷纷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考碗”大军中,削尖脑袋一心想成为体制内的人。
这就导致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报考人数不断刷新纪录,甚至出现令人唏嘘的“万中取一”的惨烈竞争。这个国家,一边是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怀着激情和梦想投入“公考”,一边是舆论普遍对公务员群体持固有偏执态度,想当然得认为权力可以变现,可以享受着无比优越的福利和待遇。事实上,体制内的年轻人,尤其在基层,有关“公务员不过是围城”的苦恼和哀叹,媒体也做过一些报道。例如,前不久四川一28岁副镇长辞职时就声称:除工作压力大、收入低之外,还有“价值观”的问题。
事实上,在决定考公务员之前,很多青年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公务员这一职业,更没有认真思考过究竟是否适合,需要什么素质和条件,自己能不能做下去,能不能当成持续奋斗的事业。可悲的是,即使不了解,大家考公务员的热情并不消退,看到别人在考,我为什么不去考呢?
然而,很多考公务员的朋友,努力勤奋加好运眷顾,过五关斩百将,历经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环节,总算考上了公务员了,却发觉千辛万苦抢到手的“金饭碗”,并非人们传说中的那样诱人。踏入“公门”的年轻人,这时才知道公务员只不过说起来光鲜、有面子,干起来则充满压力和困惑。当下,公务员虽充满吸引力,但事实上与其收入并不相称,基层公务员收入低,增长慢,而福利又逐渐“阳光化”,经济待遇并非外界想象那么好,这对很多打算买房结婚、娶妻生子的年轻公务员来说,着实是一件极其纠结、无奈而又尴尬的事。
纠结归纠结,公务员穷,没几个人相信,基层公务员再尴尬、再困难,生存总不是问题,无论怎么抱怨,恐怕同情者寥寥。即便基层公务员收入低是事实,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之所以选择公务员这个职业,不是图一年十三个月稳稳当当的工资,而是其让人仰视的社会地位,无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障,以及权力带来的额外收益和隐性便利。
年轻人削尖脑袋都想进入体制内,原因当然不只有上述这一点,就业难的时代境遇下,年轻人的进路本就逼仄,考公务员在不少人那里是无奈之举,仅仅是为了谋求较为稳定的生活。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公众对此比较容易理解,也没必要给这些人贴上“功利世俗”的标签!
年轻人争相考公务员,从政治层面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现在考公务员的年轻人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是博士学历,他们大批加入公务员,势必极大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加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从而适应民主、高效、法治的现代政府发展趋势,与世界接轨。然而,从社会层面而言,这也许又不是件好事。作为人力资本高投入的年轻人都去考公,不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将社会财富比作蛋糕的话,这批优秀的人才都指望着分蛋糕而不是将蛋糕做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可分的蛋糕越来越小。
为此,应当纠正过分的“考公”热。如何破解畸形的“考公”热呢?最关键的是要在制度安排和观念扭转上做文章,在制度上,要让公务员的隐形福利回归正当,在观念上,要让公务员的社会认知恢复理性。此外,国家应该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退出应该由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领域,减少政府可能的寻租空间,并规范非直接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人在社会中创造财富而不是一窝蜂到体制内“分配”财富,杜绝很多人进入公务员队伍只是为了利用制度残缺“分一杯羹”。
前不久,中央出台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并于8月1日施行,对公务员福利发放进行了严格规范,该规定的严格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公务员特权福利的过分狂热,有助于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清醒认识、重新定位,也有助于纠正公务员考试热。不过,要真正转变考上公务员就万事OK的观念,匡正绵延不绝的“考公”热,还需出台更多的配套措施,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年轻人打造更多的发展平台才行。
文/张梁
来源:红网
作者:张梁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