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减负”旗号的高考改革,终于从雷声大雨点小变成了雷声大雨点也大。北京市的高考改革路线图业已绘好,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陆续出台,而且都将释放一个信号: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将压过英语,高考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基础教育中中文上英语下的格局已成大局。就像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引起连锁反应一样,中文上英语下必将引起诸多变革,更会衍生出形形色色的话题,在此,笔者想先抢个沙发,谈一下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自信重建之切。
英语对中文的压倒性优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它源于这样一种心态:中文学的好是本分,但要想成为文化人,获得人的尊重,或者说谋得事业上的发展,还得英语学的好,读一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围城》,方鸿渐由于家学渊源,国学童子功还是很好的,可是一向保守的父亲还是让他留了洋、喝了洋墨水,回来之后,虽然洋文实在不济,但还是在三闾大学谋得英语讲师的教职。若论两种语言水平,在有童子功的国学上,方鸿渐相当如今的古代文学硕士水平,在勉强够用的英语水平上,方鸿渐顶多一当今初中生水平。可是,方鸿渐安身立命的还是英语,其中的隐喻就是国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英语和它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对中文和传统文化的压倒性优势。
文化自信重建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话语影响愈加明显,如今的世界,不管哪个大国,要想在经济上有所作为,都要处理与中国对话合作的问题。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在拉近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李嘉诚、宗庆后时代,我们是在西方国家留下的发展模式下亦步亦趋;在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们以互联网为驱动的创新经济上,我们和美国的谷歌、苹果、思科差距正在缩小,在某些方面我们还能引领世界,君不见李嘉诚、华为、万达等中国实力公司正在抄底欧洲吗?还有多少国家正在等待着中国资本提升他们的公共服务?在过去,你敢想象吗?
曾经的文化不自信不是自卑,而是承认差距,带着谦卑的心态去追赶学习;可是一味学别人就永远都不能超过别人,更何况在某些方面别人并不见得比我们强。语言乃文化思想的载体,先在语言上自信,文化上才能坚挺,文化上坚挺,创新上才能勃发。
曾经为了文明、科学,我们舍了国学,拥抱起了洋文,国学地位每况愈下,甚至沦落到会讲中文就行、写错字是荣耀的地步,中文式微的背景下,我们的精神产品还剩多少?连唱歌娱乐节目都靠引进,连自爆丑陋的电影西方都不再感兴趣,我们的文化还剩多少?这些是一个非正统教育培养起来的作家获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从台湾引进一本国学教材,央视办一个汉字听写大赛就能扭转的吗?
经济和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腰包鼓起来了,说话硬起来了,可是生活水平特别是精神生活却似乎下降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幸福感,从传统哲学中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自信是必须的,可是文化自信的路线图在哪里?从塑造社会人的基础教育入手是个好入口,可是已经丢了这么多年的传统文化突然捡起来,会不会有固有惯性带来的阵痛,面对逆流我们会不会首鼠两端,这些都是未竟之问。
文/程振伟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