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认为各类“富豪榜”仅仅是个财富的排名,仅供大众瞻仰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大大低估了富豪榜的含金量。尽管超级富豪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低调的闷声发财,而不是随随便便出头露面,再加上“富豪榜魔咒”引发人们对财富原罪的追问,使得不少富豪甫一上榜,便旋即落马,这一曝光率与关注度极高的榜单,让不少富豪避之唯恐不及,也就并不意外了。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富豪榜”就会无人问津,遭受冷遇。恰恰相反,“富豪榜”尽管吓跑不少真富豪,但同时也引来不少积极谋求上榜的“新贵”。一些企业家为了上榜,增加曝光率,甚至不惜通过公关,以高估名下的资产数量,从而跻身富豪榜单。那么,何以富豪榜又会让这些企业家如此垂青呢?
尽管“上榜”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对于超级富豪而言,的确无需登陆富豪榜来锦上添花,但对于一些企业家而言,尽管财富同样可观,名下的企业和资产,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不过,企业家们为了维系其旗下资产的运营,并从中获利,经营的压力其实可想而知。现实中,庞大的产业集团,却因为不足挂齿的资金缺口,导致资金链锻炼,从而导致财富帝国崩塌的故事,公众也并不陌生。正所谓财富险中求,巨额财富的创造,通常都会经历巨额的借贷,资金的压力,极有可能成为压垮这些企业家的要命稻草。
而现实中,无论是地方政府、大小银行,还是各种信贷机构,尽管在招商引资,贷款发放,信用贷款过程中都有其评估标准和流程,但“嫌贫爱富”却几乎是最通用的规则。相比默默无名的企业家拿自身的资产业绩和未来预期说事儿,一个“富豪榜”的头衔,则往往可以省去诸多的麻烦,甚至无需自我推销,便有各种政策优惠与闲散资金找上门来。企业家们争相登陆“富豪榜”,甚至不惜“买榜”,“富豪榜”与其说是创富的证明,毋宁说成了一条通往“财富”的捷径。只不过,这样的“富豪榜”,显然已偏离了初衷,更难免产生误导。
基于上述视点,变味的“富豪榜”,制造“我很有钱”假象的企业家固然是始作俑者,但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更需反思。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金融机构的借贷政策,是否存在对于资本的过度盲信与膜拜,相关政策究竟是在鼓励“创富”,还是追捧“富豪”,或许才是“买富豪榜排名”背后的真问题。
文/吴江
来源:太阳鸟时评
作者:吴江
编辑:易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