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蓝黑”三色禁令调不出城市治理的“真成色”

来源:红网 作者:范晓敏 编辑:汪敏星 2025-04-15 16:46:50
时刻新闻
—分享—

□范晓敏

据廊坊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消息,廊坊市联合调查组4月15日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4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政策引发的问责风暴,撕开了部分基层治理的荒诞面纱。当一座城市试图用行政指令给市井生活“调色”,暴露出的不仅是决策逻辑的混乱,更是对营商环境的破坏。这场闹剧的收场,恰是观察现代城市治理的鲜活切片。

此次事件的荒诞性,在于政策制定者将管理之手伸得过长、管得过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要求,“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应当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愿,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得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增加市场主体负担。”但三河市却将规范户外广告的善政,异化为对商业标识的底色涂改——红色象征喜庆被禁,蓝色代表科技遭禁,黑色寓意庄重遇冷。这种简单粗暴的“三色禁令”,与“刀刃向内”的改革方向形成刺眼反差,更与“激发市场活力”的要求背道而驰。

更深层的病灶在于决策机制的病变。某地曾推行“统一店招标识”改革,将历史街区变成“黑板报展示墙”,导致老字号客流量锐减;某城禁止餐饮招牌使用射灯,让夜市美食街沦为“雾里看花”的朦胧画境。这些教训揭示:当政策制定者用“颜料思维”替代“绣花功夫”,把管理异化为管控,必然导致市场活力受到压制。三河市将红蓝黑底色与“破坏营商环境”强行挂钩,实则是将复杂治理简化为颜色选择题,暴露出部分干部政策理解力的“色盲”与法治思维的“失焦”。

城市治理的本质,是在规范与活力间寻找动态平衡。上海南京路保留老字号招牌的斑驳底色,成就“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独特韵味;成都宽窄巷子允许商家自创灯箱造型,让青砖黛瓦间绽放时尚活力。这些成功样本印证:真正科学的政策应当像精密的罗盘,既划出安全航道,又预留创新空间。反观三河市的“红蓝黑禁令”,实则是用行政刷子涂抹出的“伪秩序”,既破坏市井烟火气,又损害政府公信力。

从“红蓝黑禁令”的褪色轨迹中,我们更应读懂改革深意:城市治理现代化绝非简单的“去色彩化”,而是要重构治理逻辑的色谱。当政策制定者学会用市场规律的调色盘调配公共利益,以法治精神为画布勾勒治理边界,才能让城市既有规范秩序的“素描功底”,又不失创新生长的“水彩意境”。毕竟,现代治理的“真功夫”不在颜料桶里,而在决策者对市井温度的感知力、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力。

这场风暴的警示意义远超事件本身:当某些干部还在拍脑袋制定管理市场经济的手段,用管理工厂的方式治理城市,用“调色板”思维处理多元社会诉求时,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岗位调整,更是治理能力的系统升级。毕竟,城市治理的成色与烟火气,终究要靠尊重规律的定力、包容创新的智慧、依法行政的底气共同绘就。

来源:红网

作者:范晓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9/148723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