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驱逐“鞋垫奶奶”看大学格局的窄化

来源:红网 作者:王垚烽 编辑:艾伦 2013-11-16 00:05:59
时刻新闻
—分享—
  75岁老人张素婷,在河北师大老校区做了20多年缝缝补补的活计,师大搬到新校区后又来到新校区摆摊卖鞋垫。由于媒体的报道,这位“鞋垫奶奶”最近成了该校的名人,但随后便有学生求助称,“鞋垫奶奶”疑遭学校驱赶。学校保卫处称摊贩不准进校园,经营性活动都要集中到店面。对此,河师大学子呼吁大学校园多点人情味。(11月14日《燕赵都市报》)
  
  回首我们的大学岁月,谁都曾遇到过“鞋垫奶奶”这样的人,他们或是蜗居在学校的地下室,或是蹲坐在树荫下拐角旁,收可乐瓶、修自行车,为大学生提供廉价而实惠的服务。尽管很多人到毕业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那声吆喝、那张笑脸却一辈子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鞋垫奶奶”的故事一经报道,立马在学生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那800多次的转发,既是在传承一份关于大学的集体回忆,也是出于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
  
  没想到是,媒体的报道、学生的转发不仅未令“鞋垫奶奶”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使她落得个被驱逐的下场,而学校保卫处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学校有规定“经营性活动都要集中到店面”,一旦放开限制,很多摊贩都会进入学校。如此“按规则办事”,不仅毫无人情味可言,逻辑上也站不住脚。试问:“鞋垫奶奶”又不是今天才来学校摆摊的,怎么以前就没有别的小贩见样学样?更何况,学生们的需求摆在那里,即便不让小贩进来,他们也会围聚在学校周边,不离不弃。因此说穿了,学校这么做不过是图省事的“懒政行为”。
  
  诚然,这种僵化的“按规则办事”不只大学有,看看我们周围,去政府部门办证、去银行窗口挂失、甚至给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几乎处处都会遇到“规则”的刁难。但大学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机构。社会学家马雪松曾经说过,“大学不仅仅应该成为一所学校,更应该是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审视当今的中国社会,最缺的就是宽容精神与人情味,最需要推动的正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如果连大学都失去了对卑微者起码的怜悯,甚至偌大的校园都容不下一个卖鞋垫的小小摊位,那么我们真该好好问问自己:“这个社会会好吗?”
  
  从蔡元培时代的“兼容并包”,到如今的驱逐“鞋垫奶奶”,中国大学胸怀与格局的窄化程度令人乍舌。当作为“人类精神高地”的大学沦为面无表情的官衙、简单划一的工厂,还拿什么去引领时代风气、推动社会进步了,又怎么可能培育出国际视野的大师与超脱时代的洞见?因此,尽管无力我们仍要呼吁:抓紧给“鞋垫奶奶”道个歉、留个位吧,这不是什么道德上的赐予,相反,它只是沉沦中的中国大学自我救赎的开始!
  
  文/王垚烽

来源:红网

作者:王垚烽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1/16/319922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