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理来讲,秋天里是难有青蛙的叫声的。而一次作文大赛,却出现了秋天“蛙声一片”的“生活体验”,着实令人称奇。按理说,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黄金时段,一个孩子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从“蛙声一片”的作文中看到的,却是千人一面的机械化思维。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对大部分事物都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怎么还会出现秋天蛙鸣的常识性错误?
机械化的思维、常识性的错误。有人说,这是生活的悲哀。事实上,何止生活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有老师坦言,“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多数属于考试作文,套话特别多。”既然教学的老师都讨厌套话多的考试作文,可为什么这样的作文还是多如牛毛?原因在于决定学生未来命运的,不是老师,而是整个教育环境。在这个教育环境中,唯美而不顾真成了教育参与者不可逾越的规则。譬如,纵观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大部分是根据给出的材料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出题者往往看重的是学生们思想的敏锐和新意,而忽视了其生活体验的有无。而这种有失偏颇的测试思维,在一考定终身的语境下,往往具有导向性,使得学生们趋之若鹜。
真实的作文来源于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一个写作好手,往往也是一个记录生活百态的生活人。孩子也许知道,真实的作文才不至于写得枯燥。然而,他们与生活人离得太远了,又怎么可能获得写作的素材,或者是能获得启发的生活体验呢?笔者的老师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孩子经常在外面补习培优,没有假期这个概念。原本今年暑假,全家人去外面旅游见见世面,可因为孩子要补习就放弃了。整天游离于书本之上,而少了体验生活的时间和机会,让可笑的作文有了可乘之机。这不是个例。
拯救孩子们的作文迫在眉睫。首先,需要逐步改革高考等作文题单一的命题思路。用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孩子们的生活场景,让作文题跟贴近孩子们的实际,少出些假大空的“八股文”题。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例如,美国的高考作文题,与日常生活联系极为紧密,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或专长选择作文题目。而各大学的自主招生作文题,更要体现出“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我能做什么”这样的主题。这样的作文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更能促进孩子们人文素质的培养。
其次,淡化作文的功利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在中学时代,我们常常被老师提醒,考试作文要靠优美的句子段落出彩,主题尽量中庸,不要刻意求新。于是,为了保险起见,内容撞车的“事故”屡见不鲜。这样功利性的写作,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变相鼓励着孩子们脱离生活无病呻吟。在这个意义上,引导孩子们放弃那些想当然的好词好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很有必要。
当然,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一个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事物,避免“稻花就是稻谷成熟”的尴尬。唯有如此,拯救孩子们的作文才不至于是空谈。
文/郑硕
来源:红网
作者:郑硕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