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建状元楼,状元就该成为榜样

来源:红网 作者:普嘉 编辑:艾伦 2013-11-23 00:05:39
时刻新闻
—分享—
  状元楼作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之一,在1953年为拓宽拓东路被拆除。今年底,“状元楼”重建项目启动,将建在原址按照老楼的样式进行全面恢复。据介绍,重建后的状元楼对公众免费开放,还将设置状元基金,奖励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高考“状元”的名字也将镌刻在星光壁上。(11月22日《春城晚报》)
  
  阔别一甲子,状元楼在原址恢复重建,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展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割裂的历史文脉又焕发生机活力。状元楼是为了纪念袁嘉谷,据史料载,石屏人袁嘉谷,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王”。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后“住院潜修达五年”,后自道“平生得力于此”。31岁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特科”,袁嘉谷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时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策论时事,袁嘉谷将自己平生所学、平日思考的结论,铺陈为文,写了一篇《<周礼>农商政各有专官论》,全文5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又是一手王欧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赏识。榜发下来,袁嘉谷名列一等一名,俗谓中了状元。他是云南唯一的状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从报道中看,状元楼重建赋予了时代特色,每年20万元的状元基金奖励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就连中高考状元的名字都将镌刻在状元楼星光壁上。此举可能会引发争议:这不是大张旗鼓地炒作状元吗?批评者认为,炒作状元有很强的功利性,带有根深蒂固的科举情节,不利于教育发展。我倒是觉得,正因为有这些举措,重建状元楼不单单是建筑的重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袁嘉谷就是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胜利者,但他的成功不是凭借家庭背景或是投机取巧,而是靠自身的努力奋斗,而科举恰恰给了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奋斗的机会,这倒是跟当今的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有几分相似。袁嘉谷从21岁考到了31岁,十年光阴坐冷板凳的精神就值得后人学习,而纵观那些在中高考中取得头名的尖子生们,何尝不是十多年的刻苦学习获取的成绩。
  
  当然,考得第一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说考得第一就比别的学生更优秀,但就读书考试来说,比绝大都数莘莘学子要强得多。我不否认,状元高调起来,有其功利性,但优秀者的就应该被张扬,应该得到鼓励,就应该把名字镌刻到状元楼的星光壁上,让人们抬头仰望,成为榜样。当年,袁嘉谷被学友尊为“课王”,现在同学们会给这样的人一个戏谑的外号“学霸”,甚至贬为一个格格不入的“高分低能”。状元的地位的下降,读书无用论又在抬头。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竞争,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哪怕不强调谁是状元,竞争的格局依然无法打破。当状元成为榜样,他们的学习经验被分享,带领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这也是正能量。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楼重建,还设置了状元基金,不但严格意义的考试状元获得表彰,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者也会得到奖励。打扫卫生的清洁工,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出租司机,只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取得成绩,就有可能获得肯定。状元的内涵扩大,反而会让“功利心”成为“进取心”,让榜样的力量带动人人创先争优。
  
  文/普嘉

来源:红网

作者:普嘉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1/23/320580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