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金光闪闪的三个数字,荣誉加身。211大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学校名气更响,可以有更好的生源;意味着学校可以向上级申请更多的资源;意味着这本毕业证比其他非211学校更具有竞争力......但是,对一拨人有利,势必会侵害非211学校学生的利益,上述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管承认与否,如今,是否为“211大学”确已成为一种潜规定。这是一种由于顶层设计加社会歧视造成的无奈也是对学生权利的不公。
“211工程”于1995年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这也是基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但似乎慢慢就变质了,从学生层面看,最突出的便是体现在单位招聘和硕博生招生上,因为“211”是一条分界线。一般情况下,对方不会明说“我只要211的学生或是招211的学生占大部分”,但心里都有这个意识。记得我一位老师曾说过,许多学校的博士招生,对于211是有指标的,例如一个博士生导师只带几个学生,但其中要招够多少个211的学生,如果招的非211过多,那么以后的名额就会缩减。最后那位老师补了一句“这就是现实。”
现实的确很坑人,比如出国读研,对于211学校的学生和非211学校的学生要求的GPA底线便有差别;而且211学校承载了过多的资源,省里市里也是重点培养211学校,那么其他学校呢?
这是百度百科的一组数据: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虽然硕果累累,但从国内整体大学质量和发展来看,不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挤压了94%学校的发展空间和这94%学校学生的上升空间。非211学校的学生也很努力,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因为高考不理想只能选择非211院校,但是这个起点却成了他们找工作的拦路虎。
重点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例如欧美发达国家,也分top学校和普通大学;但是重点建设之余,得保证剩余的大部分学校能有自己的竞争力,放到社会里不受歧视。因为学校出身对于一个毕业生的起点很重要。此外,企业单位等急需转变一贯的思维。
或许会有人辩驳:只要个人能力强,学校不是问题。但前提是对方能一碗水端平,以同样的眼光对待211学校的学生和非211学校的学生,并且是那位学生非常有能力。可惜,“刻板印象”总是能左右人的想法。
现实总是骨感的,在无法快速改变事实的情况下,无法左右招聘单位的想法下,也许我们只能用努力来安慰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竞争力,努力让不平衡的天平向自己倾斜。
文/黎柳茜
来源:红网
作者:黎柳茜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