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微电影是否赚钱,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微电影凭什么一定要跟赚钱(与否)联系在一起呢?它又不是商业大片,她也不致力于成为“商业微片”。
我们知道,电影里除了商业电影,还有艺术电影,艺术电影也离不开资本运作,但大家关注、追求的是她的艺术价值。微电影同样如此,她有商业性不假,但她的主要价值不在赚钱上。
国内的微电影从2010年发展至今,不可谓不火,用句老话说,就是“成了气候”,但是,这一切是靠微电影能赚钱来实现的吗?显然不是,而是靠她的文化属性和工具属性,说白了,就是对咱老百姓有用——
首先是圆梦——圆导演梦、摄影师梦、演员梦。拿圆导演梦来说,微电影出现之前,青年人要做电影导演,很难,基本上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学,考那几个影视学校。那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就算过了独木桥,等到毕业了,也未必能做成电影导演,因为你还得进入那个圈子才成。所以,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做电影导演简直遥不可及。但微电影发展起来了,青年人拿台单反相机、找几个群众“演员”,“小伙伴们”一商量剧情,就可以拍微电影了,就可以过把导演的瘾——是这些,让微电影成了青年人的宠儿,或者说“玩伴”。
第二是话语权。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微电影和微博微信一样,给了大众以话语权——人们通过微电影能更自由、更感性地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情感,赢得受众和社会的关注与回馈,取得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去,没有这些自媒体,大众的舆情往往只能借助新闻媒体才能被广泛表达出来,而有了自媒体之后,舆情同表达直接对接,形成了大众话语权。这些自媒体就掌握在人们自己手里,人们爱她爱的一塌糊涂,想不火都不成。
第三是微电影有工具性和实用性。微电影发展至今,离不开各种微电影大赛的举办,但绝大多数微电影大赛的举办方,不是电影机构,而是各个行业和地方部门,他们借微电影之力,通过大赛来推动行业工作,提升地方形象,这些大赛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成为微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所以,微电影能走到今天,发展得这么红火,与其能否赚钱,赚了多少钱,关系不大。
如果我们过多地纠结在微电影是否赚钱,或者微电影怎样赚钱上,那将忽视了微电影的主体价值和更蓬勃的生命力之所在,是舍本逐末。其结果,只能将微电影推向一条窄胡同,步大电影的后尘。大电影尚且不如人意,微电影又算什么呢。而且在大电影的商业模式下,大众只是消费者,是被动的观影者,是旁观者,而不是创作主体,这点也不是广大微电影爱好者和创作者所能认同的。
微电影像一个尚在年幼的孩子,在玩耍中成长,她的父母是大众文化和草根大众,草根们把微电影养大,不靠微电影吃饭,也不靠微电影赚钱,所以微电影现在能不能赚钱,将来能不能赚大钱,并不那么重要;而且作为草根的孩子,她跟“大电影”不同,她的生命力依然在草野之间。
文/史兴庆
来源:红网
作者:史兴庆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