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斗嘴,妙趣横生。外交家嘴皮子利索,外交家的儿子也脑筋转得快,颇得乃父家风,令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不禁再次想到了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的话题,一个班能考出20多个清华,13个北大,起码是北京的重点中学了。考试并非选拔人才的最优制度,但在目前条件下还算得上是一种次优选择,最起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嘛。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域差异巨大等问题的存在,却让这种最基本的公平也受到了冲击。北京户籍的孩子,和外地户籍特别是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所谓公平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人为设置不同的起跑线,这样的制度很显然有悖公平原则。
而异地高考的问题,更是久拖不决,虽饱经诟病却难以破冰。同为中国公民,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哪怕全家已经在北京生活多年,却仍无法跟北京孩子一样平等地参加高考,只能选择出国或黯然返乡。拿条条框框来为教育设限,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教育领域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一方面让大城市的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轻而易举就能上个好学校,进而拥有“锦绣前程”;一方面却让“小地方”的大部分孩子因户籍制度的存在,而不得不从小承受更多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沉疴痼疾,难道还不该早日进行改革吗?
除了少数“既得利益者”,大多数人对于教育公平都有着强烈的诉求。2010年,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有关部门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此事最终结果如何,我没看到后续报道,估计只能是不了了之。近年来,一些地方虽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上时有“新政”出台,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并未触及体制本身。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普通家长人微言轻,呼吁再大声也作用有限。如果像李肇星这样有影响的“大人物”,能够为教育公平说几句话,那作用可能就不一样了。
文/乔志峰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