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死亡”课程应普及幼儿至教育阶段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易木 2013-12-26 00:02:47
时刻新闻
—分享—
  哲学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书。这学期一开课,他在台上提问:“我今年55岁,你们今年25岁,你说咱们比起来,谁离死亡更近?”这是一堂主题为“死亡”的课程。在这里,没有一味地抹眼泪,也没有惊慌失措的恐惧,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个问题——既然死亡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节目,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说到死亡,国人总是讳莫如深,尤其对于死亡教育更是刻意回避。其实,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可以破除学生对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因此,笔者以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甚至应该纳入到正常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首先,死亡本是自然界正常的新陈代谢,每个人都将面临生死考验。因此,学生本应该学习与死亡有关的知识,这不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其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才能尊重和敬畏生命,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死亡教育裨益良多,但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死亡教育实际是缺位的。家庭或者学校每每对孩子谈及死亡话题时,总是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在这种教育情境下,学生对死亡缺少正确的认知。反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死亡教育上却不遗余力,在大学、中学乃至小学阶段都设置了死亡课程,还把这种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死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最后,死亡课程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去殡仪馆、写遗书来“直面生死”,这是对死亡课程的狭隘理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关于死亡的讨论,使其在现实的情境中加深对死亡的认识,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死亡教育。其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并不是仅仅让学生直面人生的残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体会生活的突变和遭遇,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开设死亡课程符合教育的本质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当前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频发,更透露出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偏差,因此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死亡课程推而广之,而不是等到大学才谨小慎微地开设死亡课程。
  
  文/孙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2/26/323534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