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语录也是社情民意的窗口

来源:红网 作者:雷钟哲 编辑:司马清 2013-12-29 00:10:09
时刻新闻
—分享—
  回顾2013年网络舆论场,既一如既往地喧嚣,也有短暂的沉默。作为总结,《南方都市报》摘选了网眼全年报道中的部分“语录”。它们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我们共同见证的时代,带你重新回到事件的现场。(1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回首过去一年的网络热点,有些网络语录的“风趣幽默”“深刻辛辣”,仍然让人忍俊不禁,仍然让人感慨万端。这也就是它们引起“关注”、得以“流行”的原因。诚然,网络瞬息万变,资信亦若恒河沙数,旧的流行会被新的流行取而代之,以至有人感叹“网络代有热点出,各领风骚没几天”。但是有些网络声音及其背后的事件,还会引起思索,乃至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镜子——
  
  例一,“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2013年1月6日,有网友发现针对600多封内容各异的来信,河南沈丘县政府官网的回复,都是这么相同的一句。不难看出这个回复,是预先设置的程序,就像伊妹儿上经常见到的“自动回复”那样,是一个规定的“动作”。群众反映问题各不相同,但是千篇一律地回答,让他们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希望,暴露出政府工作的粗疏和对待群众的冷漠。这种回复当然省事,却缺少人本温情,体现不出政府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减弱了群众的信任。和“最敬业的政府网站”相比,差距之大立马可见。因此,它就是需要改进的工作。
  
  例二,“距国家暗访组来黄检查只有98天……”——同年1月23日,湖北黄石《东楚晚报》发布一条创卫检查的动员报道,网友称“暴露了组织机密”。既然是暗访,被访者就不应知道查访的时间,如果知道了具体的时间,还有什么暗访的价值?而之所以要采取暗访的方式,当然是为了得到真实的情况。所以这则动员报道,就成了一个绝妙的讽刺。而透过讽刺可以看到,我们许多工作包括创卫,是多么本末倒置,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政绩,为了桂冠之下的优惠。亦因此,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击”,才缺失常态化的安排。别说这种暗访得不到一手的资料,还可能掩盖角落的龌龊,使“死角”长期保留下来。——看看城市背街小巷,看看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状况,就知道真正的暗访,是何等必要的了。
  
  例三,“都卖给你们了”。——2013年3月底,河南新乡一造纸厂污水引入麦田灌溉一事曝光,记者问“你们敢吃吗”,村民们如是回答。这个回答,甚至比事件本身还有价值。它让人们看到,我们在环境治理上不仅面临技术层面的难题,更面临观念方面的问题。许多地方、许多人明知污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就是我行我素。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吃自己种的东西。可是这样以邻为壑的结果,除了“易粪相食”以外,找不到别的选择。所以保护环境也罢,食品安全也罢,都必须立体式全面发力、全景式综合治理,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危险。否则,就会出现“按住葫芦起了瓢”的尴尬。
  
  以上几例“语录”,仅是随手举出。其它如“警察不打人,那养警察干吗?”“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我没事,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等被网民围观,都能引起深入地思考。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甚至成了生活的组成。它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发声传播的途径,是意愿表达的载体。在即时性、广泛性和快捷性上,它让传统媒体相形见绌,因而也是不容忽视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了解民意,大约也是一个理性、经济的选择。
  
  文/雷钟哲

来源:红网

作者:雷钟哲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2/29/323770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