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胡海泉4日在微博晒出萧敬腾写的春联,并调侃称,老萧,写对联送兄弟这种浪漫而复古的事儿,只有你做得出来!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萧敬腾的毛笔字笔力刚健,有一定功底。(2月6日中国新闻网)
马年春节走街串巷,大街小巷绝大部分都是印刷的对联,看起来红红火火,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没有一点品头。不管商铺,还是民居,贴的对联都是“印刷版”,内容无非是“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之类。撞脸或者千联一面的春联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春联,又称春贴,起源于桃符。千百年来,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生活、抒发愿望,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学。春联不光寓意祛邪除灾、接福纳祥,好的春联还有彰显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写春联、贴春联,现在比过去淡,城市比乡村淡,很多地方甚至只流于形式。千“联”一面,一方面表明春联依然受到百姓的重视和欢迎,另一方面,说明传统民俗在传承中发生了某些异化,春联由个性化的文化表达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跟风,春联的灵魂被剔除,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春联还是要有点个性。过去有的农民目不识丁,过年就在门上贴两幅红纸,纸上无言,却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达。当春联全部变成印刷体,内容变得千篇一律,春联的文化内涵就被大大削弱,甚至让人觉得面目可憎,批量化生产、大规模复制,这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但这种福利在带走了个性化创作艰辛的同时,也带走了个性化创作的情趣与品位。
一副好春联,一要内容好,二要字写得好。以前,一副好对联贴出来后,街坊邻居会品评半天,看春联、品春联,是节日期间的一大美事。现在出门一看,家家户户的门楹都被金光灿灿、毫无隽雅之气的印刷体春联占据着,品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贴春联的很多,写春联的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曾几何时,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一种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独有的传统文化,春联承载着汉字与书法的特质,它们曾在上千年的传承中长盛不衰,用自拟或者请人代写的手写春晚,表达一个家庭的一年的收获和憧憬,联书心声,是每个家庭过年的一大文化乐事,可是,文明进步了,春联的文化味和象征意义却在失落,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