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处事哲学和做人道理。在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意义深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开发孩子们的记忆潜能和智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构建健康人格。
可长期以来,国学进课堂更多的只是一种肤浅的、甚至带有功利色彩的假象。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从国学经典中得到多少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滋养。铺天盖地的国学读物对提升孩子们的国学素养似乎作用不大。于是,有识之士试图从教材上寻求突破。
有专家说,引进台湾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旨在为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学提供新范本,期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笔者就疑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发行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并且全国各种版本的国学读物不计其数。难道就没有一套适合的?可问题是引进的教材同样遇冷,难道真是“水土不服”?
可见,根源不在教材,还有更重要的因素。按理说,同根同源的台湾国学教材用于大陆国学教育,再加入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应该能落地生根,受到学生欢迎。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白了,还是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维在作祟。正如北京某中学表示:这套教材不是不好,但却不好用,因为内容太丰富,太成体系了,反而不适合。“内容丰富,很成体系”不正是我们引进这套教材的本意吗?看来还是担心学国学耗费时间,影响高考成绩,谁敢去冒险?再说,就是学校这样做,家长也未必会支持。
另一个原因是国学师资缺乏。目前的国学老师大多是语文老师,而大多中文系出身的语文老师基本没受过《大学》、《中庸》之类的国学教育,很难胜任国学教学。试问: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又有几人能即兴背诵出《滕王阁序》?
可笔者认为,不能因为能胜任的国学教师少,就放弃试用这套国学教材,这一客观事实正说明当前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若说国学难,能难过英语?近期北京等地提出增加高考语文分值,用于考查学生国学知识;教育专家王旭明指出“把小学的英语课改为国学课”等做法就很值得尝试。但如何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让全社会形成学国学的浓郁氛围,摆脱应试教育之困,才是重中之重。
文/刘传斌
来源:红网
作者:刘传斌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