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会这样火?我认为是朴素的歌词戳中了大家的泪点,触摸到人们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对温暖亲情的回忆与期盼,更重要的是激起每一个忙碌的人对时间易逝的无限感慨。
这是一个竞争加剧的时代,也是一个节奏加快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奔波,“忙”已渐成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一种人际交往的浮躁“时尚”,一种疏于亲情、懒于学习的托词。不经意之中,时光悄悄流逝,顿生感伤“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真的很忙吗,我们的时间到底都去哪儿了?有的人忙在床上,喜欢睡懒觉,一有空就睡个昏天黑地;有的人忙在网上,俨然“屏幕人”或“键人”,让大把的时间从指缝间滑过;有的人忙在“场上”,不是在牌场上玩就是在交际场上混,赶了一场又一场。当然,由于交通拥堵,很多人的很多时间也花在了路上,不是在上下班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这就需要加快建立方便市民出行的发达、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来渐进纾解,以给市民腾出更多的时间。
时间,是一个人生命长度的量度,也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的维度。看一个人的品味与层次,不是看他的职务高低,也不是看他的财富多少,而是看他的时间花在哪儿。一个人沉溺于吃喝玩乐,他的境界不会高;一个人热衷于看书学习,他的素质不会低。时间该去哪儿?既要花在板凳上,也要花在田野上。“板凳要坐十年冷”,要狠心学习、静心思考。习近平主席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每一个人都把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时也要常坐热板凳,有空陪陪亲人,享受家的温暖。
时间在希望的田野上校准、延伸。每一个人都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不虚度光阴;作为官员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把工作做到田埂上、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健康,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到公园里健健身,到田野上走一走,以延伸自己时间的长度。
人们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也是对如何管理好时间的迫切期待。把有效的时间花在有用的事情上,我以为需要“时间文明”和“时间智慧”。所谓“时间文明”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有时间观念、效率意识。要“识时、惜时、守时”,要有马上开始的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日清日结的良好习惯。所谓“时间智慧”,就是要善于利用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当下,要懂“计时”,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规划安排好时间表;要善“集时”,把零散的时间集中起来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要会“挤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读书未尝不可。
文/方家评说
来源:东方网
作者:方家评说
编辑:易木